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13|评论: 37

[群众呼声] 南方古丝路百姓故事之三------背夫民谣(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康巴历史专家董祖信等人收集整理的比较完整的
          背夫“口溜子”  
很久以来,在南丝绸古道上有一批专门运送货物进藏区的人,被人们称为“背夫”,又叫“背二哥”,“十个背哥九个穷”。我们邛崃也有很多人当过背夫,也编有背夫民谣,如走拢夹金山,性命交给天”“X老汉,真能干,一早走了十省(大同官厅有石笋)零三坝(今三坝乡),还到天宫(过去天宫庙有煤矿,背夫去背煤炭)吃早饭”……这是我父亲经常讲给我弟兄听的,可惜,我当时认为不重要,就把父亲的话当耳边风了,如今只记住以上两句,至今追悔莫及。
由于背夫们大多不在了,现在询问起来很困难。不妨听听泸定背夫们是怎么编的-------
据泸定摩西镇一个叫李光荣的背夫讲:他13岁便随父亲加入背夫的行列。从背3条茶开始,直到24岁背12条,除农忙时节,每月两趟,年复一年地往返在通往康定的山路古道上。泥头并非产茶地,而是大宗雅茶的转运站,人力背茶的起点,到达康定的时间视足力或需7天零一早晨,或10天零一早晨。报酬计件制,每条1.1元或1.2元,若领取的是实物,按每条茶16斤、12条计,一个往返可换回玉米两斗共70斤。而玉米面是背夫的主食,李光荣年轻时曾与弟弟一顿吃下5斤玉米面的粑粑,加上沿途食宿开销,可见苦力的所剩无几,也可见背茶是这一带贫苦农民几乎惟一的谋生手段生活来源。当地民谚这样形容:“十个背哥九个穷,背架子弯弯像条龙”。
   他还描述背夫的行头和日程:当地称背夫为“背子”或“背二哥”,十人八人相约同行,从泥头的陕西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脚单交与背夫领头的人,以便到达康定时验收付账。背夫们依各自体力,十几包最多者20包——足足320斤!将长条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起固定,以篾条编成背系,套于双肩。随身自备沿途食物:玉米面和一小袋盐;胸前系椭圆形小篾圈,专用于刮汗;手拄一根丁字形拐杖,拐尖镶有铁杵,称“拐筢子”、“墩拐子”。因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不得卸下歇息,只能用这根拐杖作为支架,抵在茶包下,以使背夫挺直腰背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山道上留下了铁杵的痕迹,密布的石窝窝,至今仍在因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现。
   就这样日行三、四十里路,中午简单地吃点儿玉米粑,晚间住旅店,可以吃上一碗豆腐或豆花,便是背夫们最好的享受了。说是住店,只不过一个聊避风雨的栖身之所,草垫下的臭虫跳蚤是唱进民谣了的。每晚店钱1角5分钱,当晚若吃一碗豆腐另加5分,第二天清晨一碗豆花又是5分,撒上自家带的盐。好在店家免费提供柴禾,背夫们可于当晚蒸好玉米粑供第二天路上吃。当晚的休整内容还有,有谁的肩背红肿了,就烧烫拐筢子的金属杵尖压往红肿处;肩背磨烂的,敷上盐巴以痛疗痛……
    背夫的行列中也有妇女儿童。最小的“背童”年仅10岁,可背30多斤两条茶;“背妇”们背十多条,有些带孩子的妇女只好把婴儿捆绑在茶包顶端。李光荣有位侄媳,背上13包茶跟男人一样地出苦力,茶包遮住头部,路人只看到她挽起的裤脚和粗壮的小腿,脱口称呼她为“伙计”。背负重荷多有不便,“背妇”们小解只好借助路旁一种长条的叶片……
   无论隆冬炎夏,千年古道上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背茶人川流不息。道路险阻,许多人倒毙途中——失足掉下悬崖或陷进雪窟,临近康定的大风湾里,甚至有被大风吹死冻僵的。所以旧时大风湾有个“万人坑”,沿途死于非命者皆被拖进洞中,经年累月,洞内新骨覆旧骨。有人在此处写下“白骨塔”三字,并一幅对联:“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
    当年的背夫生涯历历在目,当年的“背夫谣”已是刻骨铭心。因为穷他们只好靠卖苦力为生。他们 依靠背夹子、拐子、脚码子、扇单、管签、汗刮子等用具运送货物到打箭炉(今康定),来回要走十几天,一来二去,时间长了,不免对沿途的景物人事都有了感受,虽然这些人大多不识字,但是编起山歌来却不输有文化的人。下面请欣赏康巴历史专家董祖信老人(一个很有学问的长者,笔者曾多次向他讨教,一点架子也没有,很和蔼,很谦虚,一点也不保守,让人敬佩。)和汉源等县的文化工作者共同收集整理的《茶马古道背夫口溜子》,从这些背夫民谣(口溜子)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背夫们的喜怒哀乐来。
一出泥头桅杆坝,老君关坡坡实难爬;
爬上官顶歇一下,上官沟再把拐子拉;
马刨石打拐看蹄印,大弯头有个吕冬瓜;
过了大弯不想走,高桥的店子数马家;
丁字坪、三交坪,含泥沟的豆花哄死人;
陡坎子坡坡不要紧,一步一步慢慢行。
头二三道桥路难走,白果湾土匪在抢人;
把人绑到树桩上,“关好窗户闭上门”
(注:“关好窗户闭上门”意思是闭上
眼睛和嘴巴)
钱少难保身,钱多难保命,无钱又遭打一顿。
伏龙寺店子竹笆笆,大石包塘路陡又滑;
只要穿上脚码子,冰雪泥泞都不怕;
手头提根丁字拐,拄路歇气全靠它。
掌拐大哥真不假,五十一步总不差;
沿途拐窝有小大,杵在窝里才不滑。
上七下八平十一,脚踏实地走稳啦;
“搭搭”两声传信号,连杵两下回应他;
起身跟着脚印走,才不踩进石喀喀。
说起翻山大人怕,五更鸡叫就出发。
热天翻山浑身汗,冬天风雪迎面刮;
男人看妻心不忍,爹妈望儿泪眼花;
一声“慢点”心已碎,无力照管你和他;
转弯抹角到晌午,总算上顶到山垭;
歇好背子缓口气,玉麦馍馍啃两刹。
慢慢走下九倒拐,箭杆路滑把跟斗跶;
理好背子朝前行,,累了就歇瓦窑坪,
灵官塘下去校场坝,化林坪吃饭喝口茶。
三天三个坪,九天到炉城;
龙巴铺把酱油打,木瓜沟去拌豆花;
最怕路过佛耳崖,崖下深潭上掉砂,
一步不稳滚下去,见不到一点人影渣;
冷碛大桥把工耍,橙子坡坡实难爬;
破雕房的花生抓几把,幺塘子的烧酒斟满花;
甘露寺的和尚没搭搭,吃几个仙桃润嘴巴;
(注:没搭搭,没头发;仙桃:指仙人掌结的果实。)
挖脚十里是大坝,皂角顶过去金钗花;
磨子沟有个曾幺大,大小两路都要拜访他;
注:曾幺大店子开得,幺大为其时哥老会的袍哥大爷,必得拜见
魏瘸子守桥有点假,上桥就是几响刷;
打到大路人不说话,打到小路人骂他妈;
过河就歇白日坝,去就碰到沙皮娃,
(注:沙皮娃指天全县一帮青年背夫,
只背几包茶却又横冲直撞
沙皮娃的拐子勒得吓,拖得老子眼睛花;
浑水沟的萝卜涨了价,弟兄们商量不吃它。
遛马坪的坡坡难得爬,咱里才去把工耍。
象鼻子冈冈风吹沙,伞岗坪凉水涨了价;
小烹坝的豆腐炖空花,大烹坝的臭虫满街爬。
黄金坪的坡坡软塌塌,回马坪的房子矮爬爬;
打儿窝的石头懒得耍,冷竹关尽歇女娃娃。
石门坎的梯梯实在多,大嘴上的凉水不好喝。
瓦斯沟去把青菜买几把,凉水井的水还吃得下。
拢了大升航,算来银子统身上;
拢了海船石,算来刚够吃;
拢了椒子岗,算来要贷帐。
一进东关口,大家邀约绑回手。
背大背是勉强挣,兑兑挪挪吃一顿;
背子背上一百八,裤儿拉来绾疙瘩;
背子背得杂,就怕三个砸。
(网络文章)-西部旅游-----
        泸定境内的茶马古道
   过去从雅安到泸定要翻越高过万丈的二郎山,路途十分艰险。那些身背一两百斤茶包的人们,要徒步走到泸定、康定,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民国时期入藏考察的刘曼卿这样描述过:“自雅至炉则万山丛脞,行旅甚难,沿途负茶包者络绎不绝,茶一包重约二十斤,壮者可负十三四包,老弱则仅四五包已足。肩荷者甚吃苦,行数武必一歇,尽日仅得二三十里。”
  泸定境内的茶马古道历来有大路、小路之分。大路主要是骡马驮运大宗货物的通道,最早开辟于汉代的大路为兴隆飞越岭——沈村——德威——摩岗岭——磨西——雅加埂。飞越岭海拔2830米,雅家埂海拔3948米,还算是大雪山脉和邛崃山脉较低部位,相对较易翻越。当时沈村为贸易中心,派兵打仗也走这条路。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泸定铁索桥,打箭炉(康定)形成贸易中心之后,增添了一条分路,即兴隆——冷碛——泸定桥——烹坝——回马坪——冷竹关——黄草坪——大岗——头道水——柳杨——打箭炉。大路运输的物资除油米布糖酒外,主要是产自雅安、荥经一带的茶叶,称大路茶。即使号称大路,从冷竹关翻大岗山的路也十分狭窄、艰险。俗语说:“跳蚤也可以把人蹬下崖子去。”至今这条道路的残迹看来仍不免触目惊心。  小路完全是用人力背运货物所走的险而近的道路。总的线路是从天全经岚安、马鞍山到大渡河和打箭炉。清廷在泸定桥设巡检司,“设兵于桥东西两岸,盘查过往行宄。朝夕启开封锁,稽查更甚严密”。规定凡进打箭炉茶包,一律需通过桥关验引,无引或引茶不符都是违法,要受到处罚。小路路面窄,不通行骡马,最初茶包只能竖着背,经整修后才能横着背。背之前将茶包一层一层重叠,用竹签贯穿,再用细篾编成背带,套在两肩上。这条路上运送的茶叶大都产于天全,称小路茶。其实直到解放前,不管大路小路都有人背茶,人称背子或背二哥。大路上骡马歇的店叫脚店,背子们住的店叫客店。       每个背子手里握一根丁字形背架子或称拐架子,墩拐子,拐尖镶着铁杵。脚上穿着偏耳子草鞋。茶包上用竹片卡着一块玉米饼,小布袋里放着一块二三两重的块盐,是途中进餐拌豆花的调料,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小篾圈,专门用来刮汗水。最初,背子的两肩和背心常会磨烂,只有到了客店后,用盐水喷喷,直到双肩和后背磨得起茧,磨成厚皮,才能稍缓痛苦。有时背子在路上哼哼自己顺口编成的歌谣,诉说自己的苦闷和辛酸:
    一出泥头桅杆坝,老君关坡坡是难爬。
    三天三个坪,九天到炉城。
    隆巴堡去把酱油打,木瓜沟去拌豆花。
    冷碛大桥头把工耍,橙子坡坡实难爬。
    破碉房的花生抓几把,腰堂子的烧酒斟满花。
    甘露寺和尚没答答,瓦角十里到大坝,皂角顶过去金钗花。
    摩子沟有个曾幺大,大小两路都要去拜望他。    拢了皇桥杵一下,过桥就是几响刷。
    打到大路人不谈话,打到小路人卷他妈。
    过河就歇白日坝,去就碰到沙皮娃。
    沙皮娃的拐子勒得吓,托得老子头眼花。
    浑水沟的萝卜涨了价,弟兄们商量不吃它。
    溜马槽的坡坡难得爬,咱里才去把工耍。
    象鼻子岗岗风吹沙,伞岗坪的凉水涨了价,小烹坝的豆花炖空花。
    水打沙湾是河坝,大烹坝的臭虫满街爬。
    黄金坪的坡坡软塌塌,迥马坪的房子矮爬爬。
    打儿窝的石头懒得耍,冷竹关尽歇女娃娃。
    石门坎的梯梯实在多,大嘴上的凉水不好喝。
    瓦斯沟去把青菜买几把,凉水井的水还吃得下,
    拢了大升航,算来银子统身上,
    拢了海盘石,算来将就吃,
    拢了椒子岗,算来要贷帐。
    一进东关口,大家邀约绑回手,
    背大背,是勉强挣,对对罗罗吃一顿。
    背子背上一百八,裤儿拉来挽疙瘩,
    背子背得杂,就怕三个砸。
  这些顺口溜详尽诉说了背二哥们悲惨的生活,他们身负两百来斤的重担,完全靠两条腿在大山河边的沟沟坎坎上上下下,吃青菜喝凉水,能够抓几把花生,斟些劣质烧酒就算是神仙过的日子了,在路上辛苦十多天,难免会瘦下来,挽起过长的裤头。摩子沟的曾幺大是一位袍哥大爷,大路小路的背子都得到他那里去上供打点,不然连出卖劳力的机会也得不到。响刷本是泸定人用来赶猪轰鸡的竹制工具,这里用来形容背二哥过桥需缴付的苛捐杂税,真是入木三分。泸定桥修好后,除茶商向官府申领茶引,按引交税之外,背茶过桥还要收费,每背铜钱十文,就连背捆柴火过桥,每背也要抽一根柴过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茶马古道的背夫号子
  四川在线 05-04
走在雅安到康定古道上的背茶队伍
天全县甘溪坡茶马古道 刘祯祥摄
茶马古道 陆仁泽摄
叫声阿妹不要愁 / 阿哥已拢屋后头 / 三脚两步就拢屋 / 脚钱已在包包头
" 一天一碗水,二天泥头睡,三天三道桥,四天瓦窑坪,五天龙巴堡,六天到冷碛,七天泸定桥,八天瓦斯沟,九天里是大坝,一到桥头几响刷…… "
   群山之间,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一条小路蜿蜒其间,一队背夫蹒跚前行,一串串号子在山间回荡。
   如同大多数重体力活,撑船有船工号子,抬石头有抬工号子,背茶包也有背夫号子。1954 年川藏公路通车前,除了 " 一二三,雪封山 " 的几个月,这样的号子每天都回响在川藏茶马古道上。从雅安一直唱到康定,从天亮一直唱到天黑,从青年一直唱到年老。
  " 一声声背夫号子,就是一块块记录川藏茶马古道的‘活化石’。"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汉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郭朝林等,耗时 10 余年对茶马古道背夫号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将其收录进了关于川藏茶马古道的多本书籍中。这一声声号子里,有驿镇的繁华,有道路的崎岖,有生活的艰辛,有背夫的血泪,有唱不完的古道传奇。
路遥 · 汉源街出龙洞湾,甘溪唐家到小关
清溪城到打箭炉 一段号子唱遍一线风光
背夫号子里有沿途的风光。
从雅安到康定,分为 " 大路 " 和 " 小路 ",大路是从雅安出发,经荥经到汉源再到泸定,小路是从雅安出发,经天全翻二郎山到泸定。其中,大路是旧时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资的官道,沿途有众多重要的驿站、商号,以全程约 500 里居中的宜东古镇为中转站,背完全程的称 " 长脚 "、背任意半程的称 " 短脚 "。
从汉源出发,背夫们扯开嗓子唱了起来:" 清溪城墙弯又弯,一出东门见庙坝,冬瓜石鱼塘两路口,抬头望见白鸡关。土门子上去枷担湾,一把伞下马刨泉,官坝大木半边街,溜溜马站出牌坊。汉源街出龙洞湾,甘溪唐家到小关。" 走得差不多了,又来一段:" 三溪口望见魁星楼,要背茶包子到泥头。上街豆腐下街酒,要想耍钱狮子口。要办交头后接街头,二天背茶慢慢走。"
   这一段号子,唱出了清溪、宜东等茶马古道沿线重镇的繁华,其中宜东古镇因曾设泥头分县,在号子中被称为 " 泥头 "。过了宜东古镇,道路便逐渐崎岖起来,背夫号子风格一转:" 一出门来桅杆坝,老君关坡坡实难爬,爬上关顶歇一歇,上官沟再把拐子拉,马刨石有条大骡马,打拐你得看蹄花,头道桥才把筒筒打,二道桥就把跟头搭。"
    这段号子中,因为路不好走,刚刚装好的物资,没走多远就打翻了。这仅仅是个开始,背夫们继续一边走一边唱:" 慢慢走下九道拐,箭杆路滑把跟斗搭,理好背子朝前行,累了就歇瓦窑坪。灵官塘下去校场坝,化林坪吃饭喝口茶,三天走了三个坪,九天时间到泸定,化林坪的伙号大,盐水溪坡坡路满沙。"
当然,除了沿途的地理位置,背夫号子里描绘了沿途风土人情:" 挖角十里到大坝,皂角岭过去是金泽花。回马坪的房子矮爬爬,打儿窝的石头懒得耍,冷竹关的仙人掌遍地插,店里尽歇女娃娃。仰天窝又把跟斗搭,瓦斯沟房子矮爬爬,里面尽装金娃娃,头二三道水尽歇骡马。"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当时的房子都是 " 矮爬爬 "。
求稳 · 沿途拐窝酒杯大,杵在窝里才不滑
丁字拐和偏耳子 一段号子唱出一群人像
背夫号子里有自己的影子。
" 背好茶包子,手上拄拐子。勒的汗衫子,包的青帕子。拴的半肚子,穿的偏耳子。还有汗刮子,别根烟杆子。爬坡上坎靠拐子,背起背子像驼子,打起拐子像汉子…… " 寥寥几句,背夫们眼中自己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其中,茶包子是背的物资,拐子是休息时用来承受物资重量的 " 丁字拐 ",汗衫子、青帕子、半肚子、偏耳子都是衣着,汗刮子则用来刮汗,烟杆子用来抽烟。
此外,背夫的基本装备还有麻窝子、脚码子等。麻窝子就是草鞋,脚码子则是绑在鞋底的防滑钉,在行走冰雪路面和泥泞湿滑道路时必不可少。对于这些基本装备,背夫号子里这样唱:" 人人穿上脚码子,冰雪泥泞都不滑 ; 一手提着丁字拐,杵路歇气全靠它 ; 汉圈刮汗如雨洒,想要小解站稳哈。"
因为装物资的背夹子穿脱不便,背夫们沿途不会轻易脱下,需要休息和小便的时候,用拐子顶住背夹子底部,双腿微岔呈三点站立。不仅男性背夫如此,女性背夫亦是一样,为了方便站立着小便,女背夫们通常还会带一片笋壳,在站着小便时放到胯下。
背夫们继续唱着号子上路:" 掌柺大哥真不假,五十一步总不差,沿途拐窝酒杯大,杵在窝里才不滑,上七下八平十一,一步一步走稳啦。‘哒哒’两声信号下,‘踢踢哒哒’回应他。起身跟着脚印走,才不踩入石旮旮。" 其中," 上七下八平十一 " 说的是:上坡走 70 步,或下坡走 80 步,或平路走 110 步,就要停下来打拐休息。
当然,实际中并没那么精确,主要靠带队的掌拐师视情况把握,并适时发出信号指挥全队行动。背夫号子总结的打拐经验里提到的 " 拐子窝 ",遍及茶马古道沿途。如今,在天全县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背夫们打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它们大小相若、深浅不一,已成为一道重要的人文景观。
牵挂 · 男人看妻心不忍,爹妈望儿眼泪花
夫妻背到父子背 一段号子唱尽一程艰辛
背夫号子里有一路的艰辛。
在川藏茶马古道的背夫号子中,反映沿途艰辛的内容所占比重最高,而且不同的区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有的形容路途遥远为:" 好个凉风在高山,好个凉水落了湾,好个娇娇路又远,好比云南上四川。背子好背路难行,能变畜生不变人。二世做个官家女,太阳不晒雨不淋。"
有的号子形容沿途衣食住行," 一想穷人吃,苦荞馍馍洋芋加蕨芨。二想穷人穿,穿的破毡毡。三想穷人住,住的烂屋屋,天上落雨难生火,没有地方躲。前世怠慢亲爹娘,这世打到背背行,吃过多少凉茶饭,睡了多少硬板床。"
对于沿途的吃、睡,有其他号子这样唱:" 晚上住店子,吃的火烧子,外加豆菜子,垫的烂席子,盖的草帘子,睡倒逮虱子。" 在古道沿线,有专供背夫歇脚的客店,被称为 " 幺店子 ",条件十分简陋。尽管如此,这已经是背夫们最向往的地方,因为终于可以吃上一顿热饭," 火烧子 " 是烤在火盆内侧的玉米馍馍," 豆菜子 " 是以四季豆米等素菜。
第二天麻麻亮,背夫们又喊着号子出发了:" 一二尺高台学狗爬,大石包塘子路陡又滑。说到翻山谁不怕,五更鸡叫就出发。背子背上一百八,裤子拉来挽疙瘩。最怕路过佛耳岩,下是深潭上掉沙,一步不稳滚下去,见不到一点人影渣。" 途中,还有些背夫是夫妻上阵、父子上阵,便有了这样的号子:" 热天翻山浑身汗,冷天风雪迎面刮,男人看妻心不忍,爹妈望儿眼泪花,一声慢点心已碎,无力照管你和她。"
日复一日,目的地也越来越近:" 大风湾、小风湾,过去进东关。东关上搁背子,要去找老陕投帖子。茶包交到指定点,背子卸下那座山。还清交头算一下,只买几斤玉米沙。" 然后开始返程:" 拢了大升航,算来银子统身上 ; 拢了海船石,算来刚够吃 ; 拢了椒子冈,算来要贷账。" 也就是说,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还没走到家就花完了。
谈情 · 阿哥背茶想阿妹,阿妹耳朵好发烧
逗妹子到下台阶 一段号子记下一路欢乐
背夫号子里有丢命的危险。
背夫号子里有艰难的现实,也有美好的憧憬,甚至风花雪月。比如,沿途遇到女子的时候,背夫们可能会吹起哨子,吸引对方的关注。甚至,会像电影《刘三姐》里面那样,喊起号子邀请对方对歌:" 你有山歌快快来,我有文章对秀才。白天才对南山阳,晚上又对祝英台。南山阳哟祝英台,一家一首唱起来。对方女子无动于衷,便再喊几声号子:" 不唱山歌冷飕飕,唱起山歌闹九州。好个山歌闹坏了,好个山歌起坏头。不唱山歌不宽怀,磨儿无水不转来,山歌无头唱不来。" 如此唱罢,对方还是不接,那只有再唱一段,给自己找台阶下了:" 哥哥背茶天日久,妹妹在家不放心,一根拐子二尺高,送给哥哥背茶包,阿哥背茶想阿妹,阿妹耳朵好发烧。"
" 叫声阿妹不要愁,阿哥已拢屋后头,三脚两步就拢屋,脚钱已在包包头。" 一段号子唱得喜气洋洋,大概意思是告诉对方女子,你不要那么傲,不要看不起我,别以为我是光棍儿,求关注,老婆还在家里盼着呢,我挣了这趟钱就要回温柔乡去了。
就算求关注不成,顶多是失了面子,倘若遇到土匪,则不仅失了钱财,还可能丢了性命。" 行路一定别走单,遇到棒老二吓破胆,白果湾土匪在抢人,叫声关窗一身颤。五文钱难保身,十文钱难保命。无钱又遭一顿打,全身脱得光叉叉,捆起绑在树杈杈。"
" 关窗 " 是黑话,意思是闭眼,如果闭得慢了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根据经验,遇到土匪时,背夫只能抱头蹲下,把脸侧向一边,避免挨打丢命,千万不能和土匪对视,对方会认为你是想记住样子,以便日后报官或报仇,只有先把你除掉。
食客 · 破碉房的花生抓几把,幺塘子烧酒斟满花。
喝凉水到吃豆花 一段号子记下一路口碑
背夫号子里有顾客的口碑。
   一般来说,九死一生之后,一路节约的背夫们,偶尔也会任性一次,凑钱打上一个牙祭、吃上一锅豆花。如果品质高、分量足,背夫们会认为这钱花得值,会在号子中点名表扬," 龙巴堡把酱油打,木瓜沟去蘸豆花 "; 如果品质差、分量少,背夫们认为这钱花得冤,也会在号子中点名批评," 大湾头有个吕冬瓜,大湾头的豆花光渣渣 "。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份有点赞、有吐槽的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店家 " 口碑榜 "。
    除了豆花," 口碑榜 " 中关注度第二的是凉水。" 瓦斯沟去把青菜买几把,凉水井的水还吃得下 "" 石门坎的梯梯实在多,大嘴上的凉水不好喝 "。此外,花生、烧酒、麻糖、桃子、馍馍也依次出现:" 卡房上的麻糖空花大 "" 坡碉房的花生抓几把,幺塘子烧酒斟满花,甘露寺坪坪松口气,吃几个香桃润嘴巴 "、" 高桥有个李幺大,做的馍馍卖得下 "。
    背夫号子 " 口碑榜 " 还涉及到住宿条件、城乡环境。" 过了大湾不想走,高桥的店子数马家 "、" 伏龙寺店子竹篱笆,铺盖硬得像铁巴 "、" 瓦窑坪店子歇王家 "、" 大烹坝的臭虫满街爬,黄金坪的坡坡软塌塌 "。物价上涨也在 " 口碑榜 " 中有所反映:" 浑水沟的萝卜涨了价,弟兄们商量不吃它 "。
   背夫们沿途的日常还是啃冷玉米馍馍,想要吃一顿米饭、喝一口米汤都很难,除非是到了生病必须加强营养的时候。" 转弯抹角到晌午,阿弥陀佛上山垭,卡子上菩萨不说话,玉米馍馍啃两刹 "、" 李、万二坪包包硬,想吃米汤除非害场病 "。
         华西都市报 - 封面新闻记者丁伟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夫照片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夫照片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夫照片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夫照片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夫照片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夫照片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马古道 陆仁泽摄.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浣涜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鐢橀湶瀵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榫欏反閾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娉稿畾鏂囧彶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娉稿畾鏂囧彶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娉稿畾鏂囧彶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娉稿畾鏂囧彶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全 刘祯祥摄影

天全 刘祯祥摄影

天全  刘祯祥摄影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鐢樺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娉稿畾鍘垮織.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