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968|评论: 6

[群众呼声] 中国散文家协会究竟是个什么组织?这个帖子里面照样也有图有真相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7-7-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散文家协会
  中国散文家协会 中国最高层次散文文艺组织之一,由著名学者、散文家林非岀任总顾问兼名誉会长,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岀任董事局主席,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卞毓方岀任笫一任会长,华夏散文执行主编薛勇岀任常务副会长、散文家梁长峨、丁一、余继聪等岀任副会长,散文家、中国新闻岀版总署原理论处处长周彦文岀任首席执行官,资深策划人李剑锋岀任运营总监。中国散文家协会致力于打造中国散文笫一门户,为中国散文事业的传播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络处
  大陆:北京京东艺术馆,联系人:王安先生;
  香港:香港英皇道294号五洲大厦10/F·H座,联系人:施清池先生;
  台湾:联络处设台湾花莲县寿丰乡志学村中山路二段二号春松居,联系人:杨世辉先生;
  海外:美国THRESAYOUNG101864ST.BROOKLYN.N.Y11219U.S.A,联系人:杨欣然女士。

  筹建与成立
  中国散文家协会于2008年12月筹备组建,2009年5月注册成立,登记证号码38366997-007-09-08-8

   发展
  中国散文家协会以“传承、弘扬、创新散文”为宗旨,秉承“凝聚散文作家、沟通散文人脉、交流散文心得”的办会理念,构筑全新的散文同仁交流、学习和学术探讨的互动平台,致力于打造华语散文写作重要门户,为中国散文事业的传播与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协会主办会刊《中国散文家》(季刊,16开),主办中国散文家协会网站(2010年元月开网),协办月刊《华夏散文》杂志。

  会员情况

   北京市:
  甄伟东 杨旭彬 许丽梅(女) 郑炳男 孟庆义 王作桂(女) 赵天鹏 王红莉(女)
  上海:
  郑洛 杨锐 陈传荣
   天津:
  蒋如铎 李冠银
  重庆:
  郭华(女) 范秀芳(女) 游琼(女) 杨莙(女) 邓飞 谭高 李晓 钟治德
  安徽省:
  耿耕 俞乃思 张建军 王春琴(女) 汪锡文 刘勇 徐乃文 余芝灵(女) 汪维伦 孟青禾 李俊平 刘虎 徐红(女) 李劲松王善廉高西梅(女) 潘成欢 周恒 朱谱清(女) 李洪波(女) 汪晓初(女) 张恒胡子民 戚天刚 赵立新 方桂红(女) 车光响 王宗好李登求 欧阳冰云(女) 吕祥根 徐祥龙 卜献华(女)彭美丽(女)石亚萍(女)骆美英(女) 陆莎薇(女) 吴卫华
  辽宁省:
  林楠 刘淑荣(女) 段锡民 王玉彪 杨智宏(女) 杨广大 郑继超 赵第贵 于航 邸长鹏 刘锡国
   福建省:
  汪伟成 陈元武 王建成 赵许春 简福海 张泉花(女) 李端(女) 王建利 王建平 许可华 刘建军(鸿琳)
  甘肃省:
  高亚斌 马进帅 陶美荣 陈振中 何小龙 李向春(女) 马彦邦 赵开山 张国宏 王维胜滕建民(女) 李吉定 刘醒初吴晓明(女) 玛尔简(女) 武将 吕敏讷(女) 李云飞 徐光明 李新海 袁艳红(女) 张旭峰 李腾贵赵智远 周多星 李和平杜富桂(女)李新立 文喜东 达隆东智 董治明靳万龙何新军 徐忠生 李晓波(女)
  宁夏自治区:王会平
  广东省:
  吴小冰(女) 陈光兴 陈惠忠 陈俊明 张铁芳 赵凤平(女) 温海宁 林汉筠 周锋 周家兵 万福友魏福茂萧风张旗张煌新 郑仰鸿 巫泽琼 高林瑜 徐景列 王慧(女) 杨安琪(女)陈丽娟(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
  邓向农 李琦 钟 坚(女)莫景春
  贵州省:
  刘红娅(女) 喻金富 李友华(女) 阮建华 王立 欧阳著 杨荣昭 姚毅 蒋郁相 张培华(女)赵凌峰 陈平 陶华 刘燕成潘国会
  海南省:
  吴长辉 冯玉(女) 吴江秀 钟绍陵 陈荣 陆登光
  黑龙江省
  徐双山 孙喜伦 时圣华 沈晓密 张斌 张书田 逯武君李昱华(女) 陈雪梅(女) 赵英伟苗常育 李学恒 刘伟(女) 滕敏杰(女) 周旭东(女) 李印海 张俊清 潘顺梅(女) 穆冬(女)
  河北省:
  王友年 朱翠平(女) 高殿波 翟永旭 付春生 韩冬红(女) 阚力萍(女) 冯美玲(女)马燕科甄中海 赵海林 刘存根 杨明慧(女) 宋利萍(女) 杨昆 李根生 紫依(女) 刘冬 李新县 李文浩
  河南省:
  李福德 任忠芳 苏宪权 乔书明 马蕾 (女) 周爱俐(女) 李贵成 王崇亚 朱志刚 房琳 韩诏春 邹相郑毅(女) 翟传海王金兰(女) 张德生 梁俪千(女) 姚国禄 王道刚 张建克 王悦民 郭安强 任建军 李海棠(女) 杨旭 冯平安韩华仁
  湖北省:
  覃世清 肖筱(女)陈哈林 王景瑞 肖元姣(女) 夏建国 温新阶 张勇 郑能新 孙光翠(女) 鲁仲宇 董建国 程贵斌朱贤成张志东 郭昭阳 胡永华 刘先森 罗文发 李华章 陈秀丽(女) 张会芬(女) 方裕洲 王翔 苏富琼(女)孔帆升 王琼洲(女)
  湖南省:
  蒋松 黄明和 李永安 袁杰伟 张元和 龙宁英(女) 申瑞瑾(女) 张昌爱 陈立宏 魏建华 姜和 谢应林 向善华 李炎光 谌新民罗东吴春来 刘金国 杨碧群(女) 曾令娥(女)苏作成 张林 唐臻科 黄代辉 杨林 肖智群 徐辉 刘波(女)蒋世平 卢世龙 李凤林 赵克礼 孟大鸣
  吉林省:
  王立群 陈大威 刘丰年 于宝 侯松峰 刘晶磊(女) 罗从政
   江苏省:
  浦仲诚 闵长富 陈增福 朱再荣 王春迪 王树文 潘玉卓 朱闻麟 沈祖平 蒋广会 罗戎平 田冰 李翔实 孙海军 李中林于洪良杜万凤 郜峰 杨玉贵 沈海霞(女) 韩树俊 蒋红权 杨庆鸣 严晓啸 于伟 董建昌 吕娅南(女)周忠良王旭 许卫国 季大相 纪丙奎 毛乐耕 刘树明 宋宪尧 殷毅(女) 钦冀莲 汤建才 厉庭银
  江西省:
  叶书麟 钟利民 陈相飞 胡昕 欧阳华 黄训华 石红许 梁路峰 张扬胜 肖大庆 徐春林 林金权 刘浩军 邓凛然
   内蒙古自治区:
  张继炼 谭景峰 万治友 马耀东 王国元 郑竹青 张占福 温智慧 孙改鲜 李锡山 包国卿 张柏青
  青海省:
  陈有仓 董得红
   西藏自治区:
  亚依(女)
   山东省:
  钟春香(女) 周绪维 张红静(女) 张克奇 刘月新(女) 李志华 邵宝珠 陈宝君(女) 于书淦柴新利 丁玉萍(女) 翟焕远王济西 孙宝伟 孙德玉(女) 路来森 杜心鸣 高迎春 高春梅(女) 郑成香(女) 冯衍华王义宝谭清如(女) 王道芸(女)臧建立 张兴华(女) 李世恩 翟华(女) 刘思宇 杨春贤 龚文涛王照青
  山西省:
  黄静泉 郭震海 王素红(女) 薛城 刘云霞(女) 王兰亭 石豪 崔春祥 赵志峰 王拉寿 张安全李秋保 燕秉利武志强 陈亚珍(女) 杨春娥(女) 张荣华 王天峰 王进(静子)
  陕西省:
  刘丹影 杨文清 康亦庄 王雪峰 徐祯霞 (女) 林翠香(女) 白来勤 雷小英(女) 李金枝(女) 侯侃锁 李翔 舒醒 吴建华胡厚棉 张亚宁 戴怀智 王超(余以吾) 曹矞 林远华 贾巧(女) 曹洁(女) 李尔莉(女)
  四川省:
  梁星钧 尹献捷 蒋兴强 朱映铮(女) 何燕(女) 唐旭 张清伟 彭敏 姚泰煜 张西丁黄蜀君(女)何光照(女) 胡雪蓉(女) 张仕瑞 吴诗玉 高西梅(女) 文文 任冬生 田正芳(女) 冯雪峰 钟小平 吴厚强 郑友贵董大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蒲泽秀(女) 朱大珪 方承铸 曹玲(女) 刘奇马晓玲(女)胡月明 李荔(女) 沙坤 赵力
  云南省:
  满长杰 杨艳(女) 杨春华 朱晓云(女) 董存丽(女) 李志向 易迪(女)周荣新 马忠芬(女) 饶云华 谢崇坤 杨恩智赵忠霖陈朝慧 杨雯(女) 存一榕 和中健 和沙浪 和贵生 和贵群 罗建忠施芸芳(女) 何永芳(女) 李勤文周皇江 毛素梅(女) 许文舟 杨永平 杨淑美(女) 贾来发 赵丽春(女) 尹洁(女) 陈书平 杨居贵 郭威 陈永明 和志国 李光彪 陈德荣 李丽琴(女) 顾昱东 张云
  浙江省:
  钱金利 林国强 俞福达 娄卫高 张明辉 沈志坚 吕关富 勾长吉 朱真伟廖晖 李秋文(女) 江文辉萧建锋 章旭梅(女) 徐迎亮 王长生(萧然) 章云龙 李振南 孙亦飞 潘雪梅(女) 郑刚
   中国散文家协会
  2010年5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散文家协会的官方网站:http://www.zgswjw.com/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非 (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
[url=]编辑[/url]
林非(1931-),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


中文名林非国    籍中国出生地江苏海门人出生日期1931职    业散文家毕业院校上海复旦大学主要成就散文繁荣的推进者代表作品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性    别
目录



作家林非[url=]编辑[/url]

出版著作
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b66b24162834349b70066987f9ea1521/55e736d12f2eb9380816bffed5628535e5dd6f47.jpg林非
出版著作有学术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 散文有《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 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 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并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

散文代表作:《话说知音》、《离别》、《询问司马迁》等。
理论代表作:《伟大的爱心》发表在《文艺报》2011年9月份。

著作特点
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翻译出版或发表。
获奖情况
2009年荣获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放歌60年”全国征文大奖。

林非简历[url=]编辑[/url]
林非(1931-)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历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
2012年被选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相关文学[url=]编辑[/url]
我与林非先生
文/施晗
林非先生在中国文学界连头搭尾行走51个春秋,自195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眼下,已有不知多少文人骚客称他为“林非老师”。 他总是微笑着,和蔼地,有着高雅的风范。不过,像我们这一辈唤他为“林老师”的不少,多半,他所授业的学生,还是愿意用“林老”呼他。 如此一般,私下,窃听得有人议论,林非先生必得只用“林非”二字称呼不可,我先是惊讶;得知“林非”二字远含有崇敬、威望、地位等一系列言外之意,才确实觉悟,无论叫“林非先生”、“林非老师”、“林老师”、“林老”实不足以表达心里那份感情的。但这里,我习惯性地,还是以林非先生称呼。 林非先生有着“平庸而又奇异的历程”,也“曾十分忧伤地瞧见过;有不少跟自己同龄的朋友,或者是在贫苦与劳累的生活中,过早地夭折了;或者是在跟宿疾进行长期的搏斗中,渐渐地被病魔折磨而死;或者是伸出颤抖的手掌,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艰辛和忧患,对于目历者,多半是会留下些阴影,抑或是不幸,然而,在读完《云游随笔》和《林非散文选》后,我所得到的答案是潇洒与乐观的林非先生。 如若记忆无误,我买的第一本现代学术论著,就是林非先生的《治学沉思录》,那年,我读初中,只是从作者简历中知道林非先生是个不凡的大人物,后又在报刊上看到他中年时的尊容,乱七八糟的背景,让我感觉与他身份的不协调;心里像是被刷了一层墙壁胶。在我看来,大人物应该是有雕栏玉砌,起码有幅像样的绘画作陪衬,而林非先生的背后仅是一张简单的桌子,上面摆放着几只茶杯,仅此而已。 那份报纸早不知被谁拿去贴墙或是垫桌子,而今的回忆却只能是在见到其人,再叙前事。业已开不了口。…… 许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有人在我书房不经意间发现,放置的林非先生与我的合影,抑或读着《读书心态录》,问我照片上的俩人是谁时,我会自豪地说:“那是我与林非先生”。
2006年4月11日于北京

学者作家[url=]编辑[/url]
文/李 相
林非先生是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在鲁迅研究、散文理论以及散文创作上多有建树,在这些领域,是新时期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杰出人物。因而,早已蜚声学界和文坛。 鲁迅精神的不懈传播者 林非先生首先以鲁迅研究名世。几十年来,他以自己的研究和著述诠释、传播、捍卫着鲁迅的精神和思想。走上这条道路,既有他个人气质、思想、追求的自身原因,也有着社会、历史以及家庭变故的因素。 1931年,林非出生于江苏海门长江边的一个小镇。祖父行医,父亲经商,家境殷实,他在小康之家度过了最初几年衣食无忧、亲情融融的日子。林非5岁上了小学,但刚读完一年级,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他的家乡。为躲避战火,他不得不随父母辗转于亲戚家,寄居的日子,让这个敏感的少年初尝了人情的冷暖。 临近小学毕业那年,学校来了一位国文老师,这是一位思想进步、鲁迅的热爱者,他在课堂上讲起《孔乙己》,抨击控诉那种使整个民族变得愚昧和麻木的精神,这是林非第一次知道鲁迅的名字,也第一次有了社会的概念。 当老师将《呐喊》借给他看时,尽管书中深刻的涵义他还无法全部弄懂,但鲁迅在自序中“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几句话使小林非产生共鸣。其时,原本富裕的家庭已经败落,切身的感受使他开始亲近鲁迅,要从鲁迅的书中寻找答案。 1947年夏,林非考取了上海有名的吴淞中学,开始高中的学业。在那段日子,他刻苦学习,业余,继续读鲁迅著作和其他进步书籍。当他第一次读到卢梭的《民约论》(后来翻译为《社会契约论》)时,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民主、平等的思想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林非参加了革命。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可能是另外的样子。但林非挚爱学习,在解放后安定的环境下他要完成曾经动荡的情况下无法继续的学业。1952年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极“左”思潮愈演愈烈,塌下心来真正做些学问搞点研究已不是容易的事。但林非仍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鲁迅小说入手开始鲁迅研究工作。1962年他发表了《论〈狂人日记〉》,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成为学术新秀之一。 “文革”十年,对文化的摧残无以复加,林非的研究工作自然也彻底中断。但他并未停止思索。他更加亲近鲁迅,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对鲁迅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文革”结束后,林非压抑多年的激情和积蓄的学养如决堤之水,在短短几年间,连续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鲁迅传》(与刘再复合著)等多部专著,把鲁迅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更发表了《鲁迅和中国文化》这部被学术界誉为当代鲁迅研究的一座“高峰”的著作。 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林非被提名为纪念委员会委员,参加主持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中的学术讨论会。1986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继李何林、王瑶、唐弢等前辈之后第一位担当此任的中年知识分子。1995年林非先生众望所归地担当起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和后来的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2005年秋天,李敖在香港凤凰卫视有关鲁迅的四次讲演中以他惯有的“狂放”,对鲁迅进行了不顾事实的贬损。林非先生注意到这一点。不久,他在香港《香港作家》发表《李敖信口雌黄说鲁迅》一文,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驳。香港凤凰卫视随之对林非先生进行了专访。这是林非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将侧重点转向散文创作后很少几次涉及鲁迅的话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维护鲁迅,维护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伟大鲁迅的形象。是出于一个正直的、成就卓著的学者的责任感。维护鲁迅,不等于不可以评说,提出不足甚至某些负面的东西。但应该是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2003年林非先生发表的《五四精神重温》在对鲁迅与蔡元培进行比较时,就充分表达了这种观点。

散文繁荣的全力推进者
林非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鲁迅研究领域已经名声鹊起。1977年,他受命与文学所的同事一起编选《中国现代散文选(1-7)卷》。由于工作需要,他阅读了几千万字的作品,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一契机,又促成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开始了散文的研究。
1980年,林非出版了《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他以优美的文笔,素描式地逐一论述了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此书一出,好评如潮,读者来信从四面八方飞向林非。人们既把这部书看成“史”,也当作难得的美文欣赏。老一辈散文家柯灵、吴伯箫、秦牧等都给以了热情的肯定和赞许。
林非先生在散文领域本来就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个人的见地,《札记》出人意料的热烈反响尤其在当时散文与诗歌、小说相比处于沉寂的情况,不能不引起他的思考,散文的过去、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入了他的视野。
不久,他出版了《中国现代散文史稿》。这部著作不仅被国内学者誉为散文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散文转型初期的代表作”,又被译成韩文,被不少韩国大学汉语专业列为必读参考教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后,林非陆续出版了《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林非论散文》等专著,1987年发表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更是引起了特别的反响。被《人民日报》、《评论选刊》、《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转载,被文学史家誉为“里程碑式的篇章”。“林非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林非又主编了《散文大辞典》、《散文大系》、《散文精选》等多部散文权威选本,为近五十部他人散文作品、散文论著写了《序言》,还通过国内国外大学的讲学、国内国际散文研讨会讲演等多种方式阐述了他对散文创作的见解。
林非先生不仅是个“理论者”,还是个“实践家”,他迄今已结集出版了二十余部散文作品,他创作的《离别》、《话说知音》、《询问司马迁》、《浩气长存》……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话说知音》还作为阅读理解题的范文,入选《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为文、为人可贵的一致者
“文如其人”,人们常说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有时候又不是那回事。这些年,笔者有机会接触过一些大家、名家,先是由他们的文章及其传递出的令人敬慕的精神而认识他们的。但有的人在现实中的为人与其文中透露出的崇高却相去甚远,判若两人。
毕竟还有林非先生这样确确实实“文如其人”的人。结识先生三十多年,无数次进进出出他的家门,令我感怀的事情太多了。他的家常常是高朋满座,有学者,有作家,有编辑,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普通读者。无论什么人,他都是一视同仁,热情招待。我在他家碰到过让我至今无法忘记的已故的鲍昌先生。
那是“文革”后不久的一天。只见一位身着一身洗得已经有些发白的蓝的卡中山装的中年人坐在沙发上与林非交谈。这位中年人两眼炯炯有神,但仔细观察又有一丝忧郁的神情。几杯酒下肚,我冒昧地称颂起这位客人:“您看起来真精明干练!”没想到他回答的竟是“我哪里有什么精明干练!”他说话时的表情满含着无奈与苦涩。随后,这位客人不断举杯敬林非先生,并一连说了几遍“多谢林非兄”。这位客人就是曾担任中国作协领导工作、大名鼎鼎的鲍昌。当时他还在天津工作,右派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次是有事找林非,林非先生帮他圆满解决。帮助了也就帮助了,从此林非再没主动找过已是文坛高官的鲍昌。
二十年前,有一个远在吉林小煤场工作的青年工人慕名给林非先生来信,通过信函对他进行采访。粗糙的信纸,歪歪扭扭的字迹,对这种“采访”相信有些人会弃置一边。但他不,放下手头工作,按“要求”认真回函,还热情地进行鼓励,并为那位素不相识的青年工人介绍了不少名家。正是在林非的帮助、鼓励下,那位青年人于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许多报刊发表了近百篇“名人专访”,他也因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名人”。几年以后,他在经济上遇到困难时,向林非借贷。林非先生毫不犹豫地寄出了他急需的钱。
1999年,一位青年学者参与组织编辑了《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由于出版社未取得收录作家的授权,被一些作家提起诉讼。这位青年学者辗转找到林非先生,林非先生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以他的大度、坦诚促成这件事妥善解决。事后,他将补偿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这件事对那位深感棘手的青年学者深为感动,从此,他成为爱戴林非先生众多青年朋友中的一位。
2006年,林非先生应邀到内蒙古的两所大学讲学,事后他将讲课费悉数捐给了贫困学生。
……
这就是林非先生。一个为文为人都令人尊敬的林非先生。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布鞋情深  
                           
                                                     邓四平/文
                             
    母亲离我而去已10年有余了。夜阑更深之际,思念漫上心头,总想寻点什么,聊作慰藉。翻箱倒柜,竟一无所获。倒是在不经意的高组合柜的最角落,觅到一双布鞋,掸落灰尘,捏在手里,仿佛掂着沉重的往事。
  我穿过多少双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怕是难以尽数了。其中有单鞋,有棉鞋;有浅口的,也有深帮的;有样式拙扑的,也有形式俊俏的。每次穿上布鞋,那种轻松、踏实和温馨,是现在的城里人远远无法体验的。每每吟咏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句时,我心里总有一种别样难过的感觉。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蓬安县城读师范那年,年迈的母亲在灯下连夜赶制,然后一大早就将一双崭新的布鞋塞进了我的行囊。我只看见母亲满布血丝的眼,心中说不出的酸涩。
  穿上母亲缝制的精致的布鞋,走在学校校园林荫小径间,踯躅在当时蓬安县城大街小巷的水泥路上,步履轻健,了无声响。不像城里的学子,一双油光滑亮的皮鞋,沿途敲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感觉踏实而温馨,一点儿也不张扬。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脚踏实地的生活。
  记忆中,那时老家蓬安兴旺区乡下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是会做布鞋的。会不会做布鞋,会不会打袜底,那时候也是老家的婆家衡量一个媳妇能不能干的一个重要标准。母亲命苦,我的外公是当地一个著名的裁缝,同时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阴阳先生。
  母亲是家中老大,很小年纪便跟着外公学会了裁缝手艺。做鞋子也是母亲的必修课程,童鞋,成人鞋;男鞋,女鞋;单鞋,棉鞋;应有尽有,装满整整针线笸箩。村里的大姑娘,刚过门的小媳妇,邻里婶子大妈,常到我家索取鞋样。用我母亲剪的鞋样做的布鞋,总是俊俏俏的,穿出去惹来一大串羡慕的目光。
  初冬飘雨飞雪时,母亲夜夜坐在火炉边,为新鞋上线。外面雨打瓦檐,雪扑窗棂。母亲对着昏花的油灯,长一针,短一线,手冻僵了,放在火炉上烤一烤,继续忙到夜阑。有时鸡打鸣了,才上床休息,而我们早在梦里走过好几回了。
  一进腊月,在裁缝铺子里忙碌的父亲,在济渡高中读书的大哥、二哥、三姐还有最小的我,全家人的新鞋做好了。为使新鞋不夹脚,母亲给新鞋一一上栓,且放到阳光下晾晒。新年,我们穿上新鞋访亲串友,无论走到哪家拜年都免不了受到夸赞。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行走在蜿蜒的田埂路上,攀爬在崎岖的山道间,穿越过狭长的人生旅途,漫步于霓虹灯闪烁的街头,没有炫耀的足迹,没有夸张的足音,步履轻轻,行云流水,不滞不涩,划过乡村,划过都市,只留下淡淡的飘逸的足迹。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兄妹四人10年有余了。我常常生活在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里和泪水中。仅剩的一双布鞋,我也洗净了,贮藏起来,这是母亲留给我唯一的遗物。我只能让回忆穿上它,在遐想中,在思念里,走回梦里依稀的永兴乡村的老家,于黄昏灯前,在烟气腾腾的灶旁,在老屋繁荫的洋槐树下,在满园青绿的菜畦边,在波光粼粼的池塘岸,去看一看我那一生勤俭而瘦削的母亲。


DSC_5047_副本.jpg
DSC_5048_副本.jpg
DSC_5049_副本.jpg
DSC_5050_副本.jpg
DSC_5051_副本.jpg
DSC_5052_副本.jpg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7-7 20:22
你的意思是民政部在乱说?
发表于 2017-7-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意思是民政部在乱说?你这么喜欢告状咋不去告民政部呢?
IMG_2236.PNG
IMG_2235.PNG
IMG_2236.PNG
IMG_2235.PNG
发表于 2017-7-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政部网址:http://www.mca.gov.cn/article/zw ... 0160700001072.shtml
大家自己去甄别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