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公共文化设施总分馆制,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效能。具体到图书馆领域,总分馆概念的引入对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服务均等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
没人怀疑总分馆制对于提升图书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探索,各地已确定了相对标准化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工作模式,包括统一资源和设施建设、统一人员搭配和岗位培训、统一标牌和标识、统一服务内容和品牌。图书馆总分馆制利于补齐城乡文化短板,改变过去市、镇(街)、社区(村)图书资源“分灶吃饭”的状态,对促进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具有积极意义。
完善便捷的服务网络,也激发了历下区民众的阅读热情。鼓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投资建设图书馆,并纳入全市总分馆体系,统一管理、调配。
人员配备、财政支持是主要问题
借助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契机,图书馆向当地财政争取了部分经费,用于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现实工作中,街道的分馆无法套用公共图书馆的成熟运作模式,主要是人员如何明确岗位的问题。同时,街道对分馆没有固定的预算资金,有的甚至多年来没有投入,单纯依靠上级文化部门。总分馆制在基层推行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街道缺乏主动性。“比如区级财政对图书馆的购书预算是有的,但街道没有。这就导致分馆的图书更新完全依赖总馆,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人员紧张的问题,如何对分馆进行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成为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行需要研究的课题。
随着社区图书分馆数量的增加,运营管理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多。比如水、电、暖气、电话、网线出现故障、办公用品短缺等问题频现,人员考核与管理上更是困难重重。利用现有的管理模式来处理这些庞大的工作实在是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图书分馆的运行效率。
对大多数地区来说,财力、人力的不足,依然是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此外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主要体现为,同一工作领域,基层工作的上级管理部门不一,带来政策、标准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上的不便。
明确各方责任,形成合力
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分散资源的整合,以达到对有限图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实现群众借还书最大限度的便利化。进一步来说,可以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与服务等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为此他建议,应首先从理顺体制机制入手。
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图书的购置和配送,受制于不同行业利益,很难与群众需求对接;也由于缺少有效监督,总分馆制的运行效果,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也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人力、财力的制度性保障,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理顺,以及通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完善运行机制,使之尽可能与群众需求对接等。
应明确街道办事处在图书馆分馆运营管理上的主体责任,县级图书馆在业务方面负责对分馆进行指导。县(市、区)政府可建立补录机制,能够及时补充分馆人员。各街道办事处也要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偿招聘或志愿服务等方式,解决图书管理员缺岗问题,保证社区图书馆真正建好、管好、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