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888|评论: 74

[转帖]我的家乡南充龙门——“龙门镇里摆龙门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3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南充龙门——“龙门镇里摆龙门阵”                                                                                      作者: 、oh!ˊ
一、前言
    在百度的搜索引擎中输入“龙门镇”竟可以找到八个之多,我这里要摆的是关于四川省南充市龙门镇的龙门阵。
二、地理位置
    龙门镇位于南充市北郊15公里的龙门山与龙门坝之间的接合部。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果州之北30里有龙门”,可知宋之前已有龙门地形和地名。建国初期,中共南充县委、县政府设在此地长达7年之久。龙门镇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历来是交通要道、“充国雄关”。船只溯嘉陵江而上经广元可至陕西略阳,溯白水可至甘肃碧口,溯东河可至旺苍,南下可至合川、重庆,且飞舟如箭,畅通无阻。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令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并留下近百首吟颂龙门的千古佳句。
    从南充市到龙门镇很方便,滨江车站10分钟就有一趟到龙门镇的客车,票价3元,时间大致30分钟。(下面是龙门地图)

三、历史渊源
     龙门宋代建镇,宋元丰年间(1078年到1088年)为南充县18镇之一。千余年来,其称谓及辖区范围屡变。1950年3月,南充县人民政府迁往龙门镇,龙门成为嘉陵江畔继阆中之后的县治古镇。1955年,龙门城关区更名为新民区。1956年撤县,改为龙门镇。1966年改名为红卫镇,1971年恢复原名。因其城镇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县城,场镇常住人口近10万人,被称为“南充第一镇”。
四、老街      
岁月沧桑,龙门镇也经历了兴衰。龙门镇最著名的老街要数油坊街。其实油坊街以前叫忠义街,史料记载,早在1402年即明惠帝建文四年,当时的龙门镇忠义街就有了用木榨加工菜油的油坊,历经数百年风雨,忠义街成了油坊街。民国初年,又有谯姓在大贤街外修建油坊,随后形成了小油坊街。据考证,当时的龙门场,仅常年性榨油的专业户就有84家。
    解放前几年是油坊街最兴盛的时候,它是当时整个龙门场最好的街道。从现在的老年茶社起,依次有周家油坊、向家油坊、田家(田仲钧)油坊,李家油坊、华家油坊、胡家(胡雨田)油坊、明家油坊、赖家(赖笃亲)油坊、强光汉油坊等十来家。当时油坊工商业很繁荣,茶油、桐油、芝麻油等油坊都出产,从苍溪、东河等地方运来的菜籽、桐籽等原料,榨出的油除了自家铺子销售外,很大一部分是运到南充甚至重庆去卖。
    解放后,粮食行业各种加工主要为国家加工,统购统销后粮食由国家经营。私人油坊被取消,成立了合作社,古老的木榨也换成了机器。加工效率空前提高,再加上嘉陵江水运的日见式微,龙门油坊街上飘香600年的菜籽油气味,渐渐弥散。但作为古老的记忆,龙门场至今保留着油坊街、小油坊街的街道名称。 不罗嗦了-油坊街:

 


 






告示牌里写满了沧桑。。。。

 


油坊街中的船运社和油坊街一样衰落了,只有孤独的老人还在回忆过去的辉煌。

 




过年了,灌香肠是四川人的必备功课。

 


这是啥?相信朋友是不知道的,这是蚕蛹,而且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偶在南充生活了20多年,一次也没敢尝过,想起吃这东西都害怕。

 

看完了油坊街,再去看看其它的老街。







拾阶而上就是龙门中学。省重点学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09-9-23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啥?相信朋友是不知道的,这是蚕蛹,而且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偶在南充生活了20多年,一次也没敢尝过,想起吃这东西都害怕。

 

 

 

我同情你,说真的,真好吃。

2020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9-9-23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整的细。

发表于 2009-9-23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龙门充满了感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向大家介绍了龙门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老街风情,将给大家摆一摆关于“龙门镇的水的龙门阵”。
    沿用一句套话“龙门镇美,美就美在嘉陵江的水”,没有嘉陵江,也就没有千年古镇龙门镇。据说,宋代以前,龙门镇并不叫龙门镇,而叫安福镇,嘉陵江也不流经镇西,而是绕东迂回南下.

 


五、古老的传说
    相传,龙门镇所在地有一座山叫云雾山,山上住着聂姓的娘儿俩,家里很穷,儿子很孝顺,靠割草卖钱来奉养母亲。
有一天,他在云雾山中割草,看见一片嫩绿的青草,连忙去割。说也奇怪,这片草刚好能装满一背,第二天去看,那一片嫩绿的草又长得像头一天一样。于是,小伙子就天天来割一背筐草。一天,聂姓的小伙子与几个小伙伴玩耍,高兴得忘了时间。眼看天快黑了,才记起还没有割草,于是急急忙忙赶向那一片青草,几个小伙伴也跟着赶来。大家都争着来割那一片草。聂姓的那小伙子没有割到多少草,回到家里很生气,决定把这片草移植到自家院子里。他连夜去挖这一片草,几锄挖下去,看见一颗光彩夺目的珠子!他草也不要了,只把珠子带回家,放在只有很少一点米的米柜子里。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竟然变成满满一柜子米,再把珠子放在仅有几个钱的钱袋子里,钱袋子的钱也变满了!这聂姓的娘儿俩心地善良,有了钱、米,就用来周济贫苦的乡亲。
这件事被当地的一个地主老财知道了,想把珠子据为己有,小伙子不给,地主和他的爪牙就跑到小伙子家里去搜。小伙子急了,就把珠子含在嘴里,谁知一不小心吞进肚去了。
珠子一入肚,小伙子就口渴得不得了,他的母亲舀了几碗水给他喝,都无济于事。于是自己到缸里去喝,几下就喝干了一缸水。小伙子还是渴得难忍,就跑到井里和附近的小溪去喝,还是无济于事。于是只好跑到嘉陵江去喝。不一会儿,嘉陵江水竟然下降了几尺,可是,小伙子仍然不能解渴,而且全身大汗淋漓,遍身滚烫,直冒热烟。他忍不住的一声跳下江去喝水。江水再次下降,小伙子干脆潜入江底喝个痛快。他的母亲怕孩子淹死,在岸上大喊:孩子啊!你快起来。小伙子听到母亲在喊,便从水底浮出来望着母亲。母亲看见孩子的脸变得铁青,鼓着眼,张着大嘴,嘴里还含着那粒珠子,并不时从嘴里喷出江水。小伙子仍然觉得又渴又热,顾不上母亲的呼唤,又潜下深水,江面又冒出很多很多大水泡。母亲又在岸上哭喊:我的儿子啊!你快起来回家吧!小伙子听到母亲悲痛的哭喊,于心不忍,便又浮出水面。这时,他的脸依然铁青,眼球鼓挺出来了,张开大嘴,露出那粒发光的大珠子,而且头上还长出了一对一尺多长的绿角来,露出的身子上还有金黄的鳞片。其母见状,十分惊恐:孩子,你怎么变成了孽龙了?话音未落,江中的儿子真化作一条巨龙。
化成巨龙的聂姓小伙子没有忘记对地主老财的仇恨,于是在江中连打几个滚,灵活地摇动着大尾巴。刹时,狂风暴雨,山洪倾泻,江水猛涨,活活淹死了抢夺珠子的地主。不过,洪水无情,也殃及到百姓,一时间,农田、村庄竟成了一片汪洋。
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派二郎神到人间来制服这条孽龙。
二郎神领了圣旨,高驾云头,见这条龙已至云雾山的龙门寨,便开弓放箭直射向云雾山。孽龙见二郎神追来,则直闯云雾山的龙门寨。山石为开,原本绕云雾山东南流的嘉陵江一下子改道,直往被龙撞开的峡口奔流。江河改道,峡口对峙如门状,这就是现在的龙门峡,安福镇后来也因此更名为龙门镇。每逢涨洪水时,龙门峡波涛汹涌,峡口形成一道槛状水墙。鲤鱼则拼命往上游,跳跃飞过水槛。这一壮观,就是被人们称道的鲤鱼跃龙门。在龙门峡下面是聂家小伙子两次浮出水面探望母亲的那段河流,后来也突然变成了浅滩。人们把这浅滩叫做望娘滩,现在又叫龙门滩。而二郎神射出的那支神箭,没有射中孽龙,却射穿了云雾山,形成一条很大的洞穴。一千多年来,这洞穴依然存在。该洞与改道的江水相连,深不可测。

 


六、嘉陵江
    走出古老的传说,回到现实中来。在龙门镇,当你走过长长的油坊街,再下行不足百米,你就到了嘉陵江上一处名胜——龙门沱。这里本是一道叫庞家寨的山梁,很早很早以前,古老的嘉陵江之于龙门场,是从镇东北的碑垭山脚流过。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一场大洪水冲断庞家寨山梁,形成如今两岸峭壁如门的龙门峡;江面回水湍急,因此峡口名龙门沱。

 


嘉陵江龙门段出产的江团、青膳远近闻名。江水上层,则是鲤鱼的乐园,这里出产的鲤鱼比别处的肉质更为鲜美。每到清晨,你到龙门江边渡口就可买到活蹦乱跳的江团,偶尔还有青膳上市。龙门街道的大小餐馆、火锅店,都可品尝到鲜嫩可口的江团。当然现在要吃嘉陵江里野生的江团、青膳有点困难了,鱼太少、打渔人又多,听江边的渔民讲,前一段时间有人打了一条江团好几斤重,卖了两千多元钱。
打渔人家:

 

 





嘉陵江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龙门镇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虽然有了一切现代化的家庭必备品但是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大家还是喜欢三五成群的邀约到嘉陵江畔洗衣服,聊聊家常,挥洒情操。。。。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龙门镇人为了祈福平安,修起了龙王庙,愿龙王爷保佑世代平安。









再来几张风光片,希望大家都能喜欢我的家乡,龙门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一朋友空间发现了这一帖子。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把他转过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曾经在那生活、学习,近二十个念头的家乡.龙门.

 

    附带送上我在龙门拍摄的一组PP.

 

 









发表于 2009-9-23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等好久才看得到哦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云中浪子在2009-9-23 0:29:00的发言:
要等好久才看得到哦

久等有好席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总不来电在2009-9-23 0:36:00的发言:
这个帖子整的细。

 确实比较系统而全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yunsan在2009-9-23 0:38:00的发言:
这是啥?相信朋友是不知道的,这是蚕蛹,而且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偶在南充生活了20多年,一次也没敢尝过,想起吃这东西都害怕。

 

 

 

我同情你,说真的,真好吃。

哎.转载的。一个女孩子写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完帖子。发现还有很多龙门元素必须添加进去,才算一篇完整的龙门镇帖子。所以。索性继续下去....

 

七、龙门中学

    

    说到龙门.不得不提到龙门中学。作为众多从龙门中学走出去的一个学子,一直期待龙门中学重现往日辉煌.  

    建校于1932年的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地处南充市郊高坪区龙门镇,西枕嘉陵千倾碧波,东瞰龙门万家灯火,古朴典雅,清幽宜人。
    绿树掩映下,古色古香的科技楼、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宽阔的运动场相得益彰,于古朴中透出现代气息;完善的教学体系与高规格的电教设施,于传统中体现时代精神。
    七十多年风雨历程,龙门中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和品牌,无愧为四川省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枝奇葩。代代龙中人在奋斗与探索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校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成为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净土。原四川省副省长柯尊平到这里视察时说`这是读书的好地方。"

 

 熟悉的校门

上操场边上的乒乓台

 


 

 

曾经.我在这条跑道上,参加过校100米短跑比赛.


 


这东西不知道多少年了,居然就没变一点色,只是发生了形变,背后楼房为教学大楼。

 

 

看台,跑道.单杠,破碎的球门,我的中学生涯里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科技楼.据说是一个老板所赞助。


 


学校的围墙。我也曾经从这里走过捷径.

 



文化长廊,其实是吃完饭后常在这走走消化的地方

 

 

 

教学楼走廊

奖状很多哟。.

 

 

这钟,敲出了无数的学者,当然,也敲碎过不少人的升学梦.


 


发表于 2009-9-23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09-9-2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张好有阆中的感觉啊...

发表于 2009-9-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钟,敲出了无数的学者,当然,也敲碎过不少人的升学梦.


 


确实,我老公就是因为一把划西瓜的刀被开除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翰林轩0在2009-9-23 11:04:00的发言:
有几张好有阆中的感觉啊...

如果ZF早点下决心打造的话。绝对可以与阆中媲美。

发表于 2009-9-2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初中同学在龙门教英语

发表于 2009-9-2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关键人物在2009-9-23 11:45:00的发言:

你老公打群架唆。那该开除

 

我老公老实,

当时他住校,夏天他们买了个西瓜,他就去伙食团借的刀划西瓜,

当天没有还回去,不晓得南门被老师看到他课桌里有把刀,

就上纲上线的说他私藏凶器,

一气之下就离开学校了

发表于 2009-9-2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生态,好地方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