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24位皇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规模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撑起故宫的这片“栋梁之材”中,有一部分便是出自偏远的四川宜宾。 《明史·宋礼传》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原在南京的都城迁往北京。然而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北京周围已经难以解决,于是,只得再向四川安排落实。
明代嘉靖乙卯年(1555)版《马湖府(今宜宾屏山县)志·第三卷·提封下·形胜·山》记载有“神木山”在“西二十里,有记”。其文写到,“永乐四年(1406)秋,询谋于群臣……必营宫殿”,皇帝“乃用命入山,以伐材焉”,故“集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
同时,《大明一统志》也予以证明:“神木山,在沐川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葛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由此可见,朱棣移都北京时,修建宫廷的楠木取自于神木山。 《明史·宋礼传》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原在南京的都城迁往北京。然而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北京周围已经难以解决,于是,只得再向四川安排落实。
明代嘉靖乙卯年(1555)版《马湖府(今宜宾屏山县)志·第三卷·提封下·形胜·山》记载有“神木山”在“西二十里,有记”。其文写到,“永乐四年(1406)秋,询谋于群臣……必营宫殿”,皇帝“乃用命入山,以伐材焉”,故“集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
同时,《大明一统志》也予以证明:“神木山,在沐川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葛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由此可见,朱棣移都北京时,修建宫廷的楠木取自于神木山。
其实,在宜宾境内,产楠木的地方还有很多,宜宾县的大塔、双龙、横江、李场、安边,筠连县的塘坝以及江安县等,也是同时采伐后沿金沙江、长江,经大运河北上进京,抵达京东张家湾,上岸搬运至崇文门神木加工厂。
除了文字,还有实物作证。目前,在与宜宾市隔河相望的云南盐津县滩头乡,有处石刻摩崖,记曰:“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一百四十根,费银九百三十万两。”
这些都说明撑起故宫“大梁”的,也有宜宾楠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