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养的母鸡又下蛋了,田里红脆李长势喜人,在家附近就能务工赚钱,孩子读书的问题也解决了……在理县木卡乡九子村,靠着政府精准帮扶与自己辛勤劳作,许多贫困户摆脱了以往窘迫的生活状态,正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发展产业69岁老人走上脱贫路
王秋兰老阿婆今年已有69高龄,2015年儿子因病去世后,儿媳改嫁,已过花甲之年的她带着孙儿孙女独自生活。“那个时候日子真的不好过啊,孙子初中毕业以后就到外面打工去了,他没有技术又没有经验,只能下苦力,养活自己都困难,更别说补贴家里了,我和小孙女就靠着低保维持生计。我快70岁了还要去林场找事做,每天背树苗上山,挣60块钱一天的工资。”说到以前的窘迫日子,老阿婆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现在,王秋兰一家的生活状况正在发生着的改变。
在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木卡乡精准施策,帮助王秋兰一家发展产业。“政府免费发放了110只鸡苗、200多株红脆李苗,还补贴了2头猪,现在都长得可好了。由于王秋兰养鸡技术科学正确,再加上发放的鸡种优良,因此,王秋兰家的鸡这两年总能卖一个好价钱,“我去年卖了50只鸡,再加上卖鸡蛋,在这上面就收入了5800多元,再加上卖花椒的收入2000多,这都赶上过去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了。”王秋兰说着自家现在的“产业”喜上眉梢,“我家的红脆李去年初挂果,今年长势挺好的,预计产量2000斤,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
69岁高龄的王秋兰老大娘身体力行践行着脱贫不能等靠要,踏实肯干才是致富之道的道理。谈到今后的打算,老大娘说:“乡上帮忙联系了地方让大孙子去学开挖掘机,学成以后他应该能养活自己。我就把鸡养好,李子种好,多挣点钱供小孙女上大学,也算对孩子死去的父亲有个交代。”
就近务工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
九子村的岳平勇家有五口人,岳平勇本人在1991年因为中耳炎引起脑脓肿,在做了开颅手术后左脑安放玻璃固定至今,由于病情不稳定需要长期用药,再加之他79岁高龄的母亲患有高血压也需要长期用药,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五口之家生活得更加拮据。
“原来只有靠我们两口子山上去挖虫草和卖花椒挣点钱维持生活,现在村里发展了集体经济,我们不用出远门,不用上山,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挣钱了。”据了解,九子村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充分发挥村“两委”核心引领作用,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已有养殖业基础上开发土地发展种植业,通过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来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去年,我们两口子在村上的藏香猪养殖基地、重楼种植基地以及在建的村基础设施务工,一共收入了17200块钱。我家的日子跟随着村上集体经济的发展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提到自己家生活的转变,49岁的岳平勇很是兴奋,“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大儿子到成都学习了水电工,希望他通过自己学到的技术勤劳致富,相信我们一家会越来越好!”
政策帮扶贫困户的生活有了盼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学成归来,通过学到的技术挣钱养活自己。”
贫困户杨来富今年47岁,2006年,妻子杨吉瑶带着儿子杨良兵嫁给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婚后,杨来富将杨良兵视若己出,一家人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和美。然而2008年,妻子却因为难产带着肚子里的孩子双双离开了人世,只剩下杨来富和继子杨良兵二人相依为命。用杨来富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真的觉得日子没有了盼头,只是想着自己倒下了孩子更没有了依靠,全凭要把孩子带好这股信念才让他坚持了下来。“在我家最穷最苦的时候我都没有让孩子放弃读书,更何况现在他还能享受每年2000元的教育补助,第一书记王书记还寻到上海的爱心人士每学年资助孩子读书的费用1400元,我更要把他培养出来”。许是出于对已故妻子的愧疚,或是出于一个父亲的责任,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杨来富语气异常的坚定。
杨来富长期有头痛的症状,今年被确诊为“神经症”,身体的原因让他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还需要长期服药。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九子村第一书记王德宗结合杨来富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帮扶措施,不但为他提供了每年3300元工资的村保洁员公益岗位,还为他介绍就近务工来增加收入,更是为他落实小额信贷一万元修建圈舍扩大土鸡养殖规模……杨来富说:“我特别感谢王书记对我家的关照,知道我身体不好后就为我办理了特殊病种门诊医疗卡,把我纳入慢性病管理,为我减轻了很多负担”。
通过精准的政策帮扶,杨来富一家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下一步我们打算加大对他的技术扶持力度和就近务工扶持力度,让他从政策帮扶过渡到自己发展产业,争取让他早日脱贫。”说到对杨来富的下一步帮扶计划,九子村第一书记王德宗也同样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