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南江县教育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最近蚂蚁走了一些乡镇村学校。用镜头记录,用图片说话,因此以后会陆续发图,希望关注南江教育的网友多支持南江教育业,毕竟我们都是从某所学校走出来的,毕竟里面有着童年的记忆,在大巴山,教育起步晚,在设施设备上跟其它地方有差别,但是我们突然发现,过去与现在的教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不去吹毛求疵,但我们会期待将来南江教育越来越美好。正如有网友所说:“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学校图片不分先后)
资料:
一、 历年教育民生工程工作回顾
2005年:一是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和“两免一补” ,受益学生达35773人,合计867.1万元,并为12000名住校生提供生活补助30万元。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救助中小学在校学生,2354名学生受到县内外社会及个人救助,总金额达670万元。三是共引资201.3万元,修建爱心学校6所。四是全县投入专项改危资金384.6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3万个,完成1.87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工作。
2006年: 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共计2195万元;35773名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共计359.9万元;11000名贫困住校生享受住校生活补助266万元。筹集资金48万元对285名特困大学生和优秀高中毕业生进行了救助和奖励;争取社会各界捐资121.9万元,救助贫困学生6476名;内引外联筹集捐款90万元,改建、新建爱心学校4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捐资62.5万元,认助贫困学生3725人次;组织中小学生“一元钱”爱心捐款37246元,救助学生241人次;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了村校学生“午餐难”问题。
2007年:一是通过开展机关干部“1+1认助活动”、学生“一元钱爱心行动”、学生“手拉手互助行动”,以及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共筹集资金236万元对285名特困大学生和优秀高中毕业生、10442名贫困中小学生实施了救助和帮扶;向4060名贫困中职生发放生活补助313.16万元。二是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建成“留守之家”33所。三是解决了1400名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实施“三小三热”工程。共投入资金74.85万元在全县村校建设小伙房495个、学生劳动实践场所36个,在流坝小学、下两小学、元潭小学、糖房小学修建沼气池4所,确保了27583名村校学生有热饭吃、有开水喝,8056名村校学生有免费菜汤供给。
2008年: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抓项目争取。震后中央、省专项补助地震灾害资金5.8亿元。二是做好经常性项目申报,共申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4个,争取中央、省、市投入1718万元。三是做好拉动内需项目申报,共申报资金4990万元。四是做好社会援建项目申报,申报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学校项目、港澳特别行政区援助项目等社会援建项目12个,落实资金9000余万元。抓项目实施。完成了16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项目,改造危房13614平方米,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10265平方米;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项目学校改造危房2743平方米;完成了下两小学等6所乡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关坝小学等6所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项目学校共新建厕所360平方米;15所村校重建工程已完成建筑面积3408平方米。同时,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按标准装备计算机学校6所,新建网络教室7个,新增计算机1474台;利用国家投入资金重置教学仪器设备1113959(台、件、套),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全面落实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和中职、普高贫困学生补助政策,共兑现落实补助资金7737万元;不断扩大特教学校招生规模,有效地解决了184名残疾学生入学就读问题,“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接纳“5·12”地震重灾区寄读生49人。进一步巩固村校“三小三热”工程,覆盖率达97%;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共为灾区群众捐款77.42万元。
今年以来,111881 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被免除学杂费和免费使用总金额达555.95 万元的教科书,并减免6522 名高中贫困学生学费,总金额达283 万元。并为4075名中职1——2年级学生减免学费407.5万元,上级分配我县中职贫困学生指标 5723 人,实际己发放金额为 204.7 万元。我县财政共下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247.65万元, 7902 名贫困寄宿生享受到生活补助。
校舍危房改造方面:“5·12”汶川大地震,我县遭受重大损失,被列入全国地震灾害重灾县。中央共下达我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8.05亿元,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11个,其中,计划改、扩建校舍557930 平方米,涉及重建项目学校182所,己建成面积9922平方米,正在改扩、建校舍面积23000平方米,下达校舍维修加固及教学仪器设备重置资金9260万元,涉及项目160个。另外争取港澳援建项目6个,援建总投资约2.09亿元;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20个,资金5891万美元;红十字会捐建项目35个,捐助资金3047万元。解决“三残儿童”入学方面:按应读就读和应收尽收原则,乡镇“三残儿童”实行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和县城学生集中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办法,共解决了237名“三残儿童”入学问题。其中,县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学生32名(含在南江镇二小随班就读学生18名)、乡镇各级各类学校有在校学生205名。
二、主要成效
一是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以来共为我县学生家长节约资金达1.535亿元;二是学校校舍改危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灾后,中央、省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地震重灾县学校等公用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扶持力度,灾后重建任务完成后,将有力地改善我县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教育、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了解决“上学难”工作力度,通过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内引外联筹集捐、组织机关党员捐资认助贫困学生、组织中小学生“一元钱”爱心捐款等多形式多渠道,切实解决了学生上学,特别是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四是对贫困学生的救助面逐年增大,学生受助金额逐年增多。从2005年享受“两免一补”学生共35773人,合计金额为867.1万元,为12000名住校生提供生活补助30万元到2009年春期的111881 名义务教育被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使用总金额达555.95 万元的教科书。“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5年人均20元,现为小学250元/生·学期,初中375元/生·学期。
三、主要亮点:
1、中职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县小河职中多方争取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争取学校升位上档,取得了辉煌业绩。学校现占地面积达200余亩,建筑面积达46000平方米,学校共有高级职称教师39人、中级职称教师54人,“双师型”教师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 人,特级教师1 人,全国优秀教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省重点专业专家评估组成员1 人,共开设畜牧兽医等7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专业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专业,学校专业实验室设施设备价值达2000余万元,共有学生4000多名。目前,学校建成了全市唯一的集中职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学校家庭共同担责,控辍保学成效显著。进一步落实了学校、家庭控辍保学目标管理责任,巩固与拓展控辍保学管理“网络”,学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扎实抓好“普九”工作、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我们注重“普九”工作向高中和学前教育两端延升的准备,提出了提前普及高中教育的工作目标,加快了高中教育发展步伐。近年来,全县高中学生入学率均比上年递增3个百分点左右,在校高中生已达22361人,为普及高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学前幼儿教育走“公民办结合,民办为主”的路子,实现了城乡幼儿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城镇幼儿入园率达到了100%,农村5-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了98%,全县小学巩固率达99%,初中三年持续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94.7%、95%,高中三年持续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90%、93%,“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3、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近年来,我们一是多方争取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两手抓,切实按市委提出的“高中学校原则进城、初中学校原则进中心乡镇、乡镇学校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和村校下山到平坝”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努力充实县城和乡镇以上学校师资力量,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办法,进一步加大师培师训力度,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尽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努力缩小在校舍硬件、师资力量等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8 14:41:0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