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71|评论: 2

[原创] 知识青年与狗 蒂尕字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一九七零年金秋的一天,大地充满丰收的喜气,各生产队插着红旗装满粮食的小车,一辆接一辆排着长队,迎风招展给人民公社的粮仓送去。看这样丰收的盛景,不知是小吕还是小范说了一句:“要是配上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的乐曲,那就更完美啦!”
      交公粮是农村上下最忙最喜庆的日子,斑竹垱与花大堰之间,不时有只漂亮的小黄狗,跟着送粮车轮嬉戏玩耍,只见它忽左忽右的追赶送粮的人,偶尔又独自在一边玩得很开心。不认识它的人会问:“这是谁家的狗,这般顽皮?”“是东剅大队知青养的,”熟知者,还会饶有兴趣讲道:这家伙常在堤上玩,它喜欢捉老鼠和追逐车轮,有时还赶着它家里的猪啰啰地跑,猪跑累了它就会将其赶回去关好。知识青年养的那头猪和狗一样,会跑得很,养了大半年只长了十斤肉......。

       金秋繁忙的景致与面露饥色,衣衫褴録推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是一幅极不协调的画面。浑浊、呆滞、无可赖活的表情,荫罩着送粮人的脸,只有那几个身穿吊荷包中山装,胸前别着几杆钢笔的干部,如同打了鸡血似的,上窜下跳,前后忙得不亦乐乎。

       社员们无休止的耕作,低廉的报酬如同“奉献”;外加“小镰刀打败‘康麦英’(联合收割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浮夸风的干扰,各队为了完成虚报浮夸高产数字,除了将全年的收成、预留的种子全部上交外、甚至连仓库中的土皮都刮起来了。靠吃返销粮,老百姓日子能过得怎样可想而知。那年,我们东港区太平公社东剅大队一小队,一个工(十分)才挣得人民币六分钱。豁达开朗不知忧愁的知识青年们,得失仿佛与己无关,“知青歌”中这样唱道:“......接受再教育,最多两年半,时间长了老子回武汉......。“

       自从我们插队下放以来,很少看到队里人吃白米饭,他(她)们一年到头瓜菜代,绿昂昂的一碗(饭),看着就刮人,就叫人反胃。至于油星那就更别想了,一年到头一户人家队里只分四两棉油,平时还舍不得吃,留作过年或农忙对付。长期吃瓜菜带,苕大一堆碗,两泡尿一拉就饿了,面黄饥瘦相当普遍,社员超支现象相也普遍、严重。

       有良知的基层干部,为了让宗亲朋党活命,暗地里悄悄做点小动作:我们小队,曾半夜趁知青睡着了私分粮食,知青点的门口,还派人站岗以防不测。这可能,考虑到我们学生娃娃家嘴把不牢,或外乡人不可信。当年私分是挖社会主义墙脚,犯的是杀头的大罪、重罪! 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私分就是大逆不道,抓到,会以破坏抓革命促生产,反革命罪来论处。
        全队穷得叮当响,你超、我超、他超,“超支”成了生活来源的主流。苦干一年买不回360斤谷,不超支怎么活。这就是越穷越革命,穷者思辩的年代。

      “人从心发,福自我求”这句话
在当年体现不出来。庶民命运捏在干部手中,他们用体罚,不给饭吃,来对付“不听话”的人。那些身穿吊荷包中山服,头戴短舌帽,胸前别着几杆钢笔的家伙,就大不一样,他们以救世主自居,吆五喝六对待身边人。我们队里有个姓鄢的
水利大队长,长期穿戴整洁,手腕上戴着明晃晃的手表,成天指东划西。他家里人就很特别,有头有脸,过着殷实的生活。据他自己吹嘘,我们队和他上床的女人就有好几个,只要是冬天上水工程,开河挑堤就是他捕捉收获的大好时机。
        阳光照耀下的夹竹园,气温略偏高,人们纷纷躲进阴凉坝,享受难得的几丝凉意。路上偶尔有车辆通过,但行人很少几乎看不到。那两年,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定很闹热。年轻人在一块说笑谈天热闹得很。那天,夹竹园街边的餐馆里,不时传出浓郁的武汉话:“招呼’过来,招呼,过来……”。这是三个知青在呼唤那只犹豫不决的黄狗;在餐馆的另一头,几个农妇用地道的公安话也在急切对其呼唤:“呜呜呜,来、呜呜呜,来……”。他(她)们都在呼唤着同一条狗,努力争取,获得抚养权的权利。

       被叫懵了的小家伙左右为难,一会跑向知青,一会又扭头望望叫它的农妇,游离不定的眼神忽闪忽闪,似乎在申述:“谁能告诉我,究竟哪个是我的主人? 此时我,应该跟谁走!”。

       这具有戏剧性的一幕,不是在拍电影、电视剧,也不是某电视剧中的片断的模仿,而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是夹竹园餐馆内真真切切的一幕。三个知青和几个农妇村姑,为争夺一只黄狗抚养权再做不懈的努力;黄狗也在努力分辨,究竟应该跟谁走。

      事情还得从头一年正月二十八日那天说起。刚回武汉过完春节的知青,乘船回到生产队,他们推开离别十几天的“家门”,一股熟悉的霉味迎面扑来,四面屠壁一贫如洗的“家”,寒酸中透出几分凄凉。除了米缸中还有一点没吃完的稻谷外,油、盐等其它生活急需品要什么没什么,均空空如洗。好在,临走时,父母塞的几个以防万一的钱,此时派上大用场。

       记得那天回队的那天时间较早,几个人一合计,得,赶紧将生活用品买回来,新起新发,争取第二天出工来个开门,新起新发图个表现。放下简单的行李,就往几里外的集镇-夹竹园跑。
      临出门,寄放在隔壁的小白狗,突然从隔壁农舍中窜了出来,“欢欢”大伙异口同声地喊,小家伙也很灵光,围着你又是蹦又是跳的,不时会用前腿抱住你的腿肚子,一个劲地,用那灵巧的舌头舔你的腿,举止非常兴奋。看到小家伙依依不舍的样子,我们决定带它一块去买东西。

      一路上小家伙高兴极了,瞻前顾后跑来跑去,蹦蹦跳跳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对着路上生人汪汪叫几声,那得意的叫声似乎在说:“怎样,我的主人回来了你们敢拿我怎样……。”

       我们信步来到双河渡口,记得过河费是一毛钱。过河登岸来到荆江区的夹竹园(集镇),在商店购回所需的盐巴和香烟。当年知青烟瘾大得很,宁可一天不吃(饭),纸烟不能断,情愿不买照明油,不能没有屁股头(香烟吸剩下的一截)。

       买完东西付款后,墙上的时钟刚好敲十二下,赶了十几里路的我们,此时已饥肠辘辘,赶忙走进集镇上那家唯一的餐馆,每人要了一碗阳春面,比过河费稍稍贵几分钱,好在从家里拿来全省通用粮票,省去我们背面带米。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的同时,没忘记,分头用筷子挑几根面条,吹冷喂欢欢吃。

      吃完面人精神多了,我们拧着所买的东西,大步流星往回走,在通往渡口码头的路上,不知从哪里跑出来一只毛毛茸茸的小黄狗,摇头晃脑尾随欢欢就往船上跳。小吕上前一把抓住毛茸茸的小家伙,顺手将它放回岸边,哪知,还没等小吕回船坐稳,小家伙又蹦到船舱里和欢欢厮打嬉戏,一连数次均没奏效,在一旁的艄公有点等得不耐烦了,急切地催道:“一船人等着你们,道底走不走的唦?……”。

       天意难违,就这样,那只毛茸茸的小家伙和欢欢一路嬉戏追打回队。知青点粮食本来就不够,这下可好了,又多出一张吃粮食的嘴巴来。
      光阴似箭如月如梭,转眼毛绒绒的小家伙已经长成了一只大黄狗,其喊声宏量是一只成熟的大狗了。家中无意间多了一只照门狗,前一个既然叫欢欢,那,这只就叫“招呼”了哟!言下之意,就是叫它招呼这个面徒四壁的家。
      在公安县东港区,我们六中同学就有406个,彼此生产队距离并不太远,就连同班同学也在附近。小吕他们玩得好走得近的,是相距二十多里外的双河公社。年轻人在外,彼此间走动相当频繁,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缓解压力的最佳方式。

      每次到双河公社***队去,都得带上欢欢和招呼。久而久之,两个小家伙对那段路都非常熟悉,特别是招呼能独自往返于两队之间。由于欢欢是条供人取乐的哈巴狗,行走速度要比招呼慢,所以一般跑路送信的差事,都喜欢交付给招呼去做。

      想给双河***队带个信,只要跟招呼说声,拍拍它的头,将所写的纸条挂在它的脖子上,招呼就会顺从虎渡河大堤向同学队里跑去。轻车熟道的它,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能将信送到,有时还带回同学的信息。
       我们外出办事、玩耍,都喜欢带上招呼,不光招呼能带来乐趣,而且在关键时候它还能狗仗人势,助我们一臂之力。那天上班竹档,和对岸大同公社洪山中学的知青,为渡船发生争执,对方仗着人多,幸亏招呼在场,几声狂吠就把对方震住了。
       有一次,我们到县城去办事,招呼一路上高兴极了,如同侦察兵似的前面探路。到了夹竹园,班车不许狗子上,没法,只有让它在夹竹园等。平时疯跑习惯了的招呼,只要我们和它说妥,它就乖乖蹲在那,守候着等我们回来。
        还有一次我们到县城去的时间较长,临上车前特意从餐馆买来吃的把招呼喂饱。并用手指着车站说道:“今天我们要回来的晚点,你乖乖的不要乱跑哟,就在这里的等我们回来”。上车后,看到它和往常一样,蹲在那里一动不动。由于所办的事情较麻烦,当天我们没能赶回,在县城歇了一夜,心想这下完了,招呼肯定呆不住跑了。等到第二天下午回到夹竹园,在车上老远就看到它仍蹲在那里没动。心想招呼一定饿坏了,连忙带它到餐馆买吃的,好好犒劳鼓励鼓励。谁知招呼吃饱后,竟向一个细伢跑去,还一个劲地用舌头舔细伢的脸。奇怪的是,那细伢没有半点畏惧样子,反而显得异常兴奋和高兴。我担心招呼伤着细伢,连忙上前制止。这时从外面冲进来几妇女,开口就说招呼是她家的狗,一定要将他领回去。这就是,前面发生争夺招呼抚养权的一幕。

       各位看官也许要问,最后招呼到底归谁了?我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聪明的招呼,最后还是选择养育它近一年,形影不离的知青。说实话,从招呼游离不定的眼神,和亲热的举止中,让我明显的感受到,这小孩和农妇其中的一人,才它原来的老主人,其实在场人心里也都明白,只不过当年知青造反劲头足,年轻气盛,淳朴、善良、不愿惹事的农妇、胆小怕事,自动放弃罢了。

      由于条件有限,当年我们没有相机拍照片,所以更不用说招呼了。多年以后,我们再次回到队里,费了老鼻子劲,终于找到了招呼的嫡系玄孙,现将招呼玄孙的照片拿出来,从它身上也能看到,招呼当年忠诚勇猛的机灵性。




狗.jpg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627de4a90102wzrf&url=http://album.sina.com.cn/pic/001NPnktzy7dJC2GB8o6c][/url]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7-8-2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衣衫褴褛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