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路透社8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彝族与贫困作斗争 吉斯拉佐(音)的家乡是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庄。对拉佐来说,每年的火把节应该是场盛会,村民们穿着彩色的传统民族服装,吃着新宰杀的猪肉。但事实是,这个节日给贫困的村民带来很大压力。
吉斯是彝族人,彝族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但也是中国最贫穷的民族。他们大多定居在中国四川省的凉山,而四川大凉山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官方数据显示,凉山的平均收入只有全国水平的27%。
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政府推出了一项艰巨的扶贫运动,承诺在2020年让所有人脱离贫困——即年收入不少于2300元。过去几十年,中国已让数亿人脱离了贫困,但让彝族人脱离贫困却面临更多困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高级经济学家本·韦斯特莫尔说,“很多贫困人口政府不容易接触到”,“山区的居民联系不是很好,或者说他们都分散在省内的各县中”。
无论从修路到给补贴,中央政府在凉山等地可谓尽心尽力。政府官网显示,2016年,凉山政府对当地最穷的人口发放了9.4亿元基本收入援助。虽然很多彝族人欢迎国家伸出援手,但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额木直吉是村里少数几个大学生之一,他说,“光给钱没用,总有一天钱会花完”。相比全国4%的文盲率,彝族人有30%是文盲。彝族很多人也不会说普通话。因此除了务农,他们的谋生手段有限。政府正争取让更多彝族人接受教育,但在偏远山区招教师很困难,很多听不懂普通话的学生也赶不上教学进度。对此,额木建议,要想让彝族人脱贫和减少对政府扶贫项目的依赖,需要做更多工作,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文化领域内发展。(作者娜塔莉·托马斯,徐珍珍译)
来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