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寿抬工号子 仁寿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民间艺术,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路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汽车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货物运输、人员来往越来越方便快捷,抬工迅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抬工号子也后继乏人,濒临消失。
令人欣喜的是,仁寿抬工号子已经成功地申报进入省“非遗”名单,国家级非遗也在紧锣密鼓地申报之中,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信抬工号子能有一个新的明天。
仁寿县地处丘陵,没有可以通船的河流,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交通运输处于天然的劣势。由于开发的滞后,这里也一直没有所谓的通衢大道。 勤劳的仁寿人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路不通,那就肩挑背磨,尤以两人或者多人合作,用肩抬来得最有效率。于是抬工遂成为了一种职业。为使抬工们上下肢、肩及全身的动作统一协调,大家唱起了号子。号子慢慢变成了热情四溢的仁寿先人用歌唱来表达喜怒与哀乐艺术形式,代代传承。
抬工号子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已不可考。但透过一些经久传唱的号子,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在流转至今的号子中,有这么一首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前辈古人把话讲,修建长城秦始皇,当数元老张抬匠,带出徒弟干这行。师傅传艺流世上,要学当年修城墙。” 在冷兵器时代,人民对于战争的态度是复杂的,因为战场既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妻离子散的修罗场。在抬工号子中,我们可以体会那个硝烟弥漫的烽火年代:
“四月点兵辞我婆,孙儿当兵没奈何,双脚跨上花马背,手提弯弓射过河。” 随着抬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它渐渐地由一种无意识的语词转变为具有艺术性的民歌,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抬工号子记录下了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社会面貌。 “一进省城定要入,秀才娘子就是奴”这是反映科举考试时,赶考秀才们的踌躇满志。“花花轿儿四人抬,抬个美女上府来”这是渲染婚嫁的喜庆气氛。“一进孝堂三献礼,八位弟兄来得齐”这讲的是出殡时,所讲究的抬工礼仪。 抬工号子对过去政事也多有反映,“总督赵尔丰专权政,要杀四川头目人,一来要杀蒲殿俊,二来要杀尹昌衡”。这段号子讲的就是清末保路运动前后,革命气氛受到残酷镇压的写照。 解放后,人民翻身当家作主,抬工们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作的热情喷发,抬工们纷纷用自编的新号子来歌颂党,歌颂新中国。 在上世纪70年代,仁寿修建黑龙滩水库,几万名抬工争相进入工地,抬条石、修堰塘、建渡槽。当时,工作时唱号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难想象,在偌大的工地上,几万人一拨又一拨的传唱号子,是怎样的壮观景象。(四川新闻网眉山 吕伟利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