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竞相改名背后的虚荣】
9月28日以来,广东、山东、上海、安徽、河北、四川、广西以及云南8个省份先后公示了申报升格、改名和转设的26所高校名单。海南、江苏、江西、重庆、湖北5省份也不甘落后,相继发布了今年设置高等学校的有关公示,共涉及12所高校。据统计,已有13个省份的38所高校加入高校“改名”大潮。
高校为什么如此着迷于改名?归纳而言,无非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行政级别,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招收更好的生源、制造更亮眼的“业绩”。然而,这种为了迎合相关改名规定而对学校进行的突击性、跨越式“改造”,不少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表面上漂亮,但骨子里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准的提高。在很多时候,校名的变更,仅仅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不排除一些新开的专业是滥竽充数,一些软硬件的升级徒有其名。
高校改名大潮一波接一波,这的确与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还在于办学者自身的价值偏差。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总觉得“学院”比不得“大学”光鲜亮丽,总是对构建大而全的综合大学心心念念。在这一大局观的指引下,所想的也不是将自身的优势学科做精做强,甚至不惜切断特色化的办学传统。这种功利、短视的做法,从长远看来势必会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