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山西太原,镇远桥始建于明代,是太原府城镇远门外的护城河。今年秋季,这座被尘封70多年的明代古桥在太原轨道交通地铁2号线北大街站的施工区域内被挖出,考古部门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遗迹位于北大街-解放北路交叉口西北,明清太原府城镇远门(大北门)瓮城城外。据乾隆《太原府志》卷十“津梁”记载:“镇远桥在北门镇远门外”。因此,这座因地铁施工而重见天日的古迹,正是当年太原府城大北门外的镇远桥,是明清太原府城城防交通体系的重要实物遗存。
现阶段抢救保护的是这座石拱桥的北半部分,单拱砖石结构。根据现有公开资料,城释设计团队通过数字化技术建构了遗址虚拟场景,并尝试对镇远桥进行数字复原。至此我们得以看到这座明代古桥的全貌。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根据现有资料,自独木桥、堤梁式桥出现,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铁路、公路等近现代桥梁开始设计建造的几千年中,我国古桥在由低级演进到比较高级,由简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以西周春秋时代为主,包括西周以前为创始时期。
第二阶段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创建发展时期,四种基本桥型都已出现并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 以隋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五代为全盛时期,在建造各种桥型桥梁的技术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把古桥建筑推到了高峰。
第四阶段 由元朝至清末为继承发展时期。十分明显,桥梁建筑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畅通,又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