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渔箭镇,以前叫 “渔箭滩”。历经风雨的“渔箭滩”老街,如今还维持着原貌——从渔箭街24号起到街尾,两百多米长的青石板路,中间是由一块块四尺长的石板铺成,路的两边是一座挨一座的老房子,双扇门、长出檐、木板墙都保存完整。据渔箭镇文化站站长杨奎介绍,老街外有建于清朝的“禹王宫”、“普济桥”,还有建于晋代的观音崖石刻。在动乱中,“禹王宫”成为危房,后来被拆除了,观音崖石刻也有部分被损坏。现在只剩下老街和“普济桥”保护得比较好,老街都是青瓦串架夹壁墙,一户人家就是一个四合院,院子里都有一个小天井。 相传,在老街外的河边,有一处叫做“麒麟凼”的地方。很久以前,河边住着一户种田人,他家养的一头母牛突然跑了出去,七天七夜后才回家。母牛回家后就怀孕了,几个月后产下一头“麒麟”,农民不认识,就把“麒麟”打死了。后来那个地方就叫做“麒麟凼”。 渔箭街很多是‘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过来的客家人。老街上的居民姓氏很多都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街上的青石板路面,石板路中间高,两边低,下面有排水沟,据说从来没有积过水。 “渔箭”建“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赶场的人要在“老店子”旁边过河,当时没有桥,只是粗糙地打了“跳蹬子”供人过河,在“普济桥”下的岩石上,曾经留下过隔一尺就打出来一个“跳蹬子”,到现在还留有二十多个“蹬凼”,后来有人捐钱修建了“普济桥”。 “渔箭”的由来,是在老街旁边一个叫“炭灰堆”的河边,有一块巨石像一条鱼,早年,一位将军级的人物在经过“跳蹬子”时,把一枝箭掉落在滩下河中,因而命名为“渔箭”。 渔箭老街修建的历史更长,老街旁边有一条叫“乌鸦溪”的小河流经“渔箭滩”,这里以前是到“安富”镇的驿道。在“乌鸦溪”西边临水处,有一片草房子,经营糕点、小吃供应过往行人。以后逐渐延伸扩展成了一条街道,上下街口都有木栅门。“下栅门上横为石牌坊型,用青花瓷片嵌成‘渔箭滩’三字,字大三尺,很是壮观。”清道光十三年,建成“观音阁”;咸丰三年,建成禹王宫;同治八年,建成“普济桥”。在“普济桥”碑的两边,还保留着镌刻的两副对联:“不俟扁舟驷马高车看径过,尽饶佳趣霜华人迹恁留题。”、“南去北来无须呼渡,风清月白更坐吹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