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墨存》是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成员,在历届科举秋闱(乡试)夺魁者的乡墨(试卷),从中折射科考中的历史文化渊源及背景,和当朝天子的用人取向。
科举制度在我国是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汉阳地区学风极盛,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至今屹立于汉阳阳新路南端东侧的贡院(共勉)牌坊,继续向世人诉说当年勤学之世风盛行,汉阳文人蓊郁人才之济济,现存的共勉牌坊就是汉阳府贡院的旧址。
武昌贡院的面积似乎大些,东沿得胜桥至戈甲营口,西从菊湾东街至黉巷,南抵青龙巷,北依凤凰山,遗址系今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和武汉幼儿师范学校。
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改善或加强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能让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获得职位施展才智,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后期虽存在一定弊端,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同时也束缚人们的思想。
古代各郡府均设有贡院,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江南贡院”,该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其占地面积超过30余万平方米。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
我国科举制度废除,是在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历史使命。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它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从江南贡院走出来的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明清时期,显正街是一条青石大街。大街两旁署衙相邻,气派威严;府学、县学、书院、贡院,以及旌表科举入仕的牌坊林立,学风气盛。
以考试选拔人才,任用官员,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这是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是朝廷通过考试发现人才选拔官员的制度。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贡,就是把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贡献给皇上的意思。贡院最早出现于唐朝。汉阳贡院,是明清时期“科举取士”的考场。
汉阳府城贡院在显正街西南侧。那时候,贡院街虽然与显正街相邻,却又别是一番景象。显正街沿路都是官衙,贡院街则满是书香。以贡院为中心,东边是文昌宫,西边是晴川书院,街道两侧都是专售古籍善本、文房四宝的书坊。贡院正面,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就是今天尚存的贡院坊。这是一座六柱三门的牌坊,三门之间有两楣连接,六根门柱顶端各有一石狮踞坐其上,门柱下有回文抱鼓石。贡院牌坊,四平八稳,朴实无华,庄严挺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国的传统。牌坊前原先立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从汉阳贡院选拔的推荐出的人才难以计数。可见当年汉阳的教育之盛、学风之浓,不然怎么会出现“惟楚有才”,汉阳“科第甲于三楚”绝句给予褒奖。
在汉阳府城西北四十余里的柏泉乡,地处偏僻湖区,但居住这里的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其家教严谨、孝友传家,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秉性代代相传。
该家族学风浓厚、文人蓊郁,近三百年来付梓传世了大量著作,仅张三异撰写行世书籍就有:《子丑新稿》、《痴龙吟》、《痴龙文集》、《文辞合刻》、《四书疏义》、《书经翼注纂》、《雪史》、《雪史续编》、《明纪弹词》、《太上感应篇》、《感应注释》、《丹溪心法附余》,主编《绍兴府志》,又与临安陈大士选编《历科程墨》、《五经文鉴》。去世后,其后人汇刻其诗文集《来青园全集》和《廿一史弹词注》等。
毫不夸张的说,东西湖区历史文献的半壁江山,旧汉阳县历史文献的四分之一,皆出自汉阳柏泉家族之手。
《张氏墨存》共收录了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二十位举人中十一位举人的试卷,其中每人三篇,共计三十三篇。尚缺:张如榜、张三异、张伯琮、张坦谔、张鼎、张治仁、张仁勳九人的乡墨,不知今生是否有缘,见到上述九位先祖的乡墨。
《张氏墨存》是张行简撰写编辑众多书籍中的一部,该书付梓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了收集先祖的乡墨试卷,他先后走访国子监、贡院府学,访遍柏泉乡的宗亲和江夏乡的族人,在《张氏墨存》收集成册上,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在书后跋中他这样写道:“咸丰年间,曾从族人处获读《先代乡会墨汇订》刻本,比询柏泉族人,既皆散佚无存。复函至江陵族人,寄来抄帙,唯康乾年间乡墨十八篇而已。幸近年访同乡旧家借抄,得康熙年间先代乡墨十二篇,内二篇有阙。附以道光年乡墨三篇,纠合重梓。所阙失讹误者一仍其旧,题曰《张氏墨存》,俾族众世守之。卷首冠以科名谱,非敢耀门阀也,冀见册者按谱而稽,或藏有册中未备之墨,即刊墨之阙失讹误有可校正者,概然见示,续成全璧,盖不胜日夕企祷云。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一九零零年)仲夏,后裔行简记录家族勤奋耕读的历史。
今写此文介绍张行简寻觅付梓的全过程,另在此诚挚地感谢,热爱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文化,竭力挖掘整理的-“东西湖区前地方古籍集成整理委员会”的张明祥主任。
是他,多年来一直挽救性地挖掘、整理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文化,让其社会财富重见天日服务于社会。近年来他已编撰出刊:《来青园全集》、《明清时期东西湖的豪门巨族》、《张三异年谱》等珍贵文献。
《张氏墨存》是他于二零一一年在崇仁路黄龙书店偶遇,并用重金购回珍藏,与我相遇后,又豪爽地割爱相让,使其瑰宝重回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手中。近期除家族将此书影印成册外,《湖北省荆楚文库》将其收录,东西湖区柏泉街办事处也在策划出版。
下面将整理出廿科甲第名单,即:自清顺治初至光绪年间,汉阳柏泉张氏家族走出来的二十位举人暨二位进士,汇集成图,借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横亙三百年所做的人和事归纳成:“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声”这十六个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