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四川在线(www.scol.cn)感动十大教师评选
为了爱的事业——记南充市白塔中学特级教师袁素人们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是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把基本的尺子。南充市白塔中学特级教师、高坪区连续三届“名教师”、国家优秀体育工作者袁素,在他33年教师生涯中,以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教育的爱之歌。爱,托起体育名校辉煌1976年,风华正茂的袁素由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南充县大通中学任教,1980年调南充市白塔中学工作。当时的白塔中学竞没有一块像样的体育场地,体育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已经任体育教研组长的袁素,决定白手起家,用自己的双手开辟运动场地。他带领学生成天挖土、平整场地。经过两年努力,硬是开出了一个长200米,宽90米,共计1.8万平方米的运动场。设有足球场、乒乓球场、6个单设篮球场、4个排球场、一个室外体操器械场(天梯、列木、单双杠样样齐全)。有了场地,袁素就开始集中精力抓训练。他亲自抓的项目是足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天不亮,人们都能看到袁素和他的足球队员们练长跑。1984年,袁素臀部肌纤瘤手术后形成瘘管,他带领学生训练,一动弹,脓血就顺着裤管往下流,却一直没有时间去手术。1985年,他率队到西南石油学院打训练比赛,在场上激烈的拼抢中,他倒下了。经检查:左膝半月板粉碎性骨折,医生告诉他,有可能因此而中止运动生涯。他不信邪,拄起拐杖,在场边指导队员,没有休息一天。袁素就是以自身“硬汉”的形象来影响和树立队员顽强拼搏的作风。宝剑锋从磨砺出1986年,袁素率白塔中学足球队参加四川省中学生“三好杯”足球锦标赛。这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成了最大的“黑马”,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13:0胜宜宾、7:0胜重庆、4:2力克夺冠热门成都(四川青年体工队)……一举夺得“三好杯”纯银冠军奖杯。1986年,他又率白塔中学毽球队夺得省冠军和全国第五名。而这些耀眼的光环后面,却渗透了袁素的多少心血。为了训练,他从1982年到1986年,整整五年一直没有回重庆探望父母一次。面对成绩,袁素和他的体育团队没有自满,而是把球类和田径等多项体育项目开展起来。白塔中学足球队,一共向省足球体工队输送了14名队员,曾掀起甲A联赛“黄色旋风”的四川全兴队的守门员何大旗都曾是白塔中学足球队队员。几年间,白塔中学还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了包括皮划艇世界冠军赵晓莉等20多名专业运动员。从1985年起,白塔中学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体育青少年培训基地”等殊荣。几年间,袁素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牌446枚(其中金牌37枚、银牌52枚、奖牌357枚)。白塔中学一跃为“体育名校”,袁素功不可磨。爱,创造高考奇迹袁素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薄上沾沾自喜。他喜欢选择新的挑战。2005年,学校领导决定任命他担任高2008级4班(火箭班)的班主任。消息传出,学校议论纷纷,反对声十分强烈:一个搞体育的,能带好“火箭班”吗?袁素是一个血性男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火箭班”我带定了!”迎着流言,他掷地有声。高2008级4班入口平平,中考成绩仅有8人上本市一所国重学校的普通录取线,无一人达到这所国重学校的火箭班线。学生来自南充市三区六县,全班除了3个教师子女外,无一个国家正式职工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占70%,近半数是单亲、下岗、极贫家庭。高中三年,袁素对这个班倾注了大爱。每一个贫困孩子,他们的生日都能收到袁老师送的大蛋糕。每一个贫困学生,他们每学期都能得到袁老师的“五花八门”的物质资励。名曰“月考奖”、“期中奖”、“期末奖”、“进步奖”……少的几十元,多的几百元。这些资金全来自于袁素私人。这个班到底有多少学生接受了袁老师的多少资助?谁也说不清,因为袁老师对他们的资助,都是一对一的。不过,同学们私下算了一笔帐,三年来,袁老师对同学们的经济资助总额不下于5万元。学生尹舒,来自一个下岗职工家庭,母亲患乳腺癌手术,她终日以泪洗面,无心学习,成绩由年级第一迅速下滑。袁素苦口婆心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多次去医院探望她母亲,送去不菲的慰问金,还安排同学陪她共同生活。很快尹舒走出了阴影,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生物基地班。学生敬玉梅,家在南部县农村,母亲病逝,父亲腰疾,婆婆神志不清,爷爷体弱多病,在五姐妹中她数老大。这个家庭极贫的学生得到了袁素莫大的关爱。三年高中,袁素多次家访。一个假期,袁素获知她在家生病,叫她第二天来南充,去市中心医院检查、治疗、拿药,然后骑摩托车往返200多公里把她送回家。由于要赶回学校开会,袁素只在她家呆了5分钟。分别时,女生哭着在后面追喊老师,袁素也不敢回头,生怕眼泪掉下来。就是这一个入学时离火箭班线还差11分的贫困女生,高考时竟以673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入大学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一片红叶寄给袁老师,捎来她“最真挚的思念和祝福”。2007年的除夕,天下着小雨十分寒冷,袁素骑着摩托车来到高坪区长乐镇一个偏远的山沟里做学生家访,一个女生的家四壁通风,婆婆体弱多病,爷爷患了脑肿瘤躺在床上,弟弟年幼,没有母亲,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中午年饭,煮的稀饭,一小碟肥肉只有小小10块,寒冬腊月,这个女生还穿的秋衣,嘴唇冷得发紫。袁素喝着稀饭就着咸菜,心中十分自责,当班主任一年来,还不知道有这么贫困的学生,他留下了200元钱,在乡亲们的赞叹声中离开了她的家。以后的时间里,他从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这个女生极大的支持。这个朴实、勤奋、刻苦的女生最终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在当班主任三年里,袁素骑着摩托跑遍了南充市的三区六县,行程上万公里。许多节假日,大年三十、初一都是在家访学生中渡过的。当班主任三年里,袁素坚持做到了每天早上和学生同出早操、每天晚上查寝、晚自习放学送学生回家的三年“全勤”。高三以后,学生们自觉坚持在教室上晚自习,直到11点以后,袁素把家住校外的同学集合起来,分成两队,他骑着摩托车来回对两队学生交叉护送。家远、家住偏僻的女生,他一直开着大灯把她送到巷道里的家门内。回家后,又去学生公寓查寝,往往到凌晨才能入睡。袁素爱生,既有“柔情”,也有“铁面”。他强调一个班级,一个人最要紧的是意志、品质、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他要男生都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有道德感、有阳刚气、有责任心。一次一个男生在体育课上受伤,他坚持不让他拄拐杖,要他堂堂正正行走。一次全班为“见义勇为基金”捐款,学生们不重视,打闹嘻笑。袁素发了大脾气,接连一周上“政治课”,讲传统、讲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还带领学生去仪陇朱德纪念馆参观,学习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5·12”地震捐款,袁素带头捐1200元,全班同学共捐了4000元,每个贫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捐款。袁素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极贫学生的捐款,他后来都以奖励方式回馈。如以后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贫困学生李忱捐了3元,袁素奖励他20元。在袁素的爱心熏陶下,2008级4班成了一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全班没有一个违纪生,没有一次斗殴、吵架。全班每个同学都亲如兄弟姐妹,没有“小团体”,同学们说,生活在这个班,感到很幸福,很安全,很温馨。2008年高考到来了,对每个考生来说这是人生的一次决战。为了备战高考,袁素全家总动员。他的妻子、南充市中心医院的骨科副主任医师专程请了假,医院同事问她你有多少儿女?她说好多好多,59个。6月7日清晨,2008级4班全体学生在袁素家门口集合,他自命“高考火线总指挥”,发出战斗动员令,妻子背着药箱给学生分发药品,儿子给每个学生分发两块“金帝”巧克力,用于提神。袁素一声令下,学生们击掌出征。他们一个个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奔赴各自的考场。没有紧张,没有胆怯,他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身后有一座踏实可靠的爱的大山。七月流火,捷报频传。高考成绩发布,2008级4班,59名学生全部考上本科,53人上重本线。如果单从入口衡量,袁素不仅创造了白塔中学高考“历史”,而且也创了南充市高考单班录取率的“奇迹”。爱,在事业中延伸袁素带班创造“高考”奇迹的故事不胫而走。在高坪区高三工作会上,袁素做的经验交流发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位高三老师动情地说,袁素老师做的,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啊!许多学校都集中学习了袁素的经验交流材料,要求老师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2008年秋,已经55岁的袁素再次受命担任高2011级5班(火箭班)的班主任,他要把爱的事业进行到底。面对高一新生,袁素仍然强调的是德育第一。讲作风、讲精神、讲纪律。他亲笔撰写的班训是“五班战士,钢铁意志,团结拼搏,英勇善战”。背景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同学们说:袁老师总是很有活动、很有精神,常常都给我们树立信心、增添活力。他从小事做起,给孩子们做表率。要学生爱清洁,他主动扫地、捡垃圾;要学生们爱劳动,他总是挚爬在最危险的地方。这些都是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小事、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关爱学生一如既往。出早操、晚查寝,没有一天缺勤。有个同学中暑生病,他和妻子护理了一个通宵;有个女生家住偏僻,晚自习后,袁老师用摩托车送她回家;有个同学生活费不够了,不好意思开口,他知道了,把钱放在班长处。在全班宣布,凡是生活费不够的同学,都可以到班长处借。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又为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对于贫困学生,他仍然慷慨解囊,以各种各样的名目的“奖励”,资助他们的生活费。一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说,她每学期得到袁老师的“奖励”都在1000元以上,她不知道班上还有多少同学获得了袁老师的“奖励”。袁素从不刻意在学习上和分数上给学生施压,他反对“疲劳战术”,不准同学开夜车,课间休息和体育课,他都要“轰”学生出去锻炼,有谁白天上课打瞌睡,他总要毫不留情地批评。这个他带了一年的班,今年上学期期末全市统考,高坪区前10名竞占了7名。事实再一次证明: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是大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智在爱的呵护下,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一年相处,袁素和学生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寒暑假放假回家的学生还惦记袁老师,常常打电话、发短信给老师。笔者不经意地在袁素的手机上看到了一个13岁的仪陇县小女孩给老师发来的几条短信:袁老师,我今天下午就到家了,您不用担心我。太晚了,您要早点休息,平时工作不要太辛苦了,要注意身体哦!我会想念您和阿姨的,晚安~……袁老师,虽然我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想问您,你答应奖励我的镜子呢?……袁老师,从今天起,我就十四岁了~。……可以看出来,学生们已经把袁素当自己的亲人,师生关系亲密无间。大爱无疆。袁素在33年教学生涯中,以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挚爱,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中已经创造了不少“奇迹”。爱总是能不断创造奇迹的。相信袁素在教育这爱的事业的辛勤耕耘中,还会不断绽放奇葩,收获希望。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赞一下。好老师就是要宣传
额。给学生的奖励是不是收的班费?
他知道我也知道!媒体不知道吧?
这队伍里还是好人多呢....
辛苦了,好人一生平安....
这样的老师值得现在一些年轻老师学习!
我是白塔中学出来的,当时他是体育老师,但没教过我。
在印象中,他是一名非常敬业、有活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