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o/wemedia/s/upload/2017/e7fba8a682c7f798e9d093880c60504ax640x365x24.jpeg;,3,jpegx;3,700x.jpg 有必要简单交代下老先生的生平: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9岁因抗战逃难,四川读中学,后折回南京。赴上海,奔厦门,辗转香港。1950年与父母迁至台湾,考进台大外文系,毕业发表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1956年与范我存结婚,育有四个女儿。在台任教期间,数度赴美讲学。1974年应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5年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长。 从江南到川蜀,从大陆到宝岛,从美国到香江……一路走下去,便是一生的时光。 那种思乡的情切,那种零落的忧伤,那种对和平盛世归属感的渴望,大概是文字不能承载的重量——“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 情之所至方为诗。 很多人对余光中的认识,大抵是从诗歌《乡愁》开始。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21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诗,撩拨起国人对家国一统的浩荡思绪。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乡。这种一生的执念,唯有至死方休。 其实,一生在逃亡与离乡中颠沛流离,半世在纷争与战斗里孤独忧郁,这大概足以为其文学风格奠定基本的调子。因此他的诗歌,满眼是“离乡”、尽皆是“孤独”,扑面而至的是入骨的苍凉与磅礴。 《乡愁》大概算是一首好诗吧,如果沿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逻辑来考量。小情大爱,家国情怀,倒也温婉而浩荡。但其实,若论同题诗,我还是更喜欢席慕蓉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