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中国雅茶,品东坡文化〈十〉
人生的闲暇,才是喝雅茶,品雅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最宜于在人过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尝,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人,苏东坡是既好酒又好茶,这两种爱好很能代表他的性格特质。酒之张扬、豪迈,茶之清雅、闲适,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东坡以好酒出名,多是因为他的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其实,苏轼喜酒却并不善饮,有“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之文,而对于茶,则大不一样,不仅善饮、善品,而且对于如何煎茶也很有研究。比如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煎茶和饮茶的过程: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著名的茶诗,是苏东坡流放海南儋耳时所作,为了饮一盏好茶,诗人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用大瓢舀水倾入瓮中,月影也跟着倒了进去,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一杯茶怎样入杯,所求殊异。茶人曰:一杯为品,两杯为解渴,三杯便是粗饮了,平生好茶,常想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常想有茶相伴人生足矣,文人好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爱佳花饮,诗看
卷素裁,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系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茶乃生活必需品,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茶乃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是一种禅,道
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荡浊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愉悦。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
,优雅动听的茶名,使人未饮先醉。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闻香、品茶,此为茶趣。品茶时先观茶形,乘热闻香,再尝其味,细细品饮。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甜润,云雾的香馨浓厚,龙井的馥郁味甘,尽中不言中,品茶需要好心镜。静夜独坐静思,从清苦的茶汁,可品尝出茶外的许多人生意味,心灵复归宁静。
品茶需要好环境,以简单清幽为上。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茶间主客双方曲尽情意,友谊即像酽茶,越品越浓,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在平淡中享受生活之乐,怀一份虚融淡泊的心境,此为品茶之乐,教您泡杯好绿茶泡茶主要要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一般来说,细嫩之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一杯水为计,一般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等精细茶应放8克左右。冲泡茶叶的水温,要看水的质量和茶叶的等级。如果水质较好,烧开即可泡茶,过沸会损失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使茶汤失去香味;若水质不佳,就要多煮一会儿,使杂质沉淀。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热水瓶中的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用湿度很高的水沏茶,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但水湿过低又不易使茶叶香味溢出。为两全其美,品饮高级、细嫩的绿茶,水温最好是80~90℃。特别嫩的茶,泡茶时水温还可以再低一些。其他中低档茶,可用100℃的滚水冲泡。至于红茶、花茶,则宜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美文里文字自然是美的,有时饿了甚至可以用来充饥,效果也还是明显的也不是说人类从此告别了五谷,也不可以只单纯的去真想吃掉密密麻麻的墨水做的文字,着是一种精神食粮,它可以带给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也只有我们真正吸收了这营养,才会觉得身强体健,活力充沛,我累的时候回找我欣赏的作家的作品来细细咀嚼,竟可以解除我的劳累.我喜欢这淡淡的墨香,喜欢字里行间里发生的故事.这不正象人生的漫漫旅途,做过了,希望留下的脚印里散着缕缕清香。
体味文字品味茶道,我心已静处在落叶散尽的树林,就让茶香和书香给我沐浴,心是清澈的,干净的一切叫我不必在伪装.我坦露着胸膛,真实的做我自己,阳光回在湛蓝的天空起舞,指引我人生的方向,大地会在厚重的衣服里口授于我命运的逻辑!而茶和书将回带给我无群尽的粮草,让我在漫长的旅途上不再劳累和孤独,一杯茶过半一页书已完,我的思绪在曼延,永不止步,听过茶,看过茶,也喝过茶,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喜爱独自静坐慢慢地喝茶,喜爱在茶馆的寂静中细斟慢酌,喜爱一个人新茶浅尝,喜爱独自陈茶浓酌,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静,在一个人的静静中品浓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烦燥时,在身心疲乏之时泡一杯茶,慢慢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体和枝叶,开出美丽的花,看着黄色的花瓣染透整杯整杯的水,翠或朦胧陈红中忘记了,身在北国的无边风雪中,仿佛身临故乡有雨的茶园,仿佛是在与茶花随风起舞,仿佛听到了茶花安静的诉说。一茶在手在茶香中听风听雨,看书看画写字,或浓或淡一杯茶,或长或短一段静。
中国的茶文化渊深博大,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甚至还有宋帝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从茶花茶叶,到茶具茶艺,从茶经茶道到茶论茶歌,纷繁驳杂,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之深之远之悠久,中国的茶种类很多,主要的还是红茶、绿茶、花茶。绿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龙井等。红茶是由绿茶发酵后制成的,名品有四川沱茶、广东铁观音,有滇红、祁门红茶和普洱茶等。花茶则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茶之五味浓淡涩苦香中,香为主,清香淡香,浓香各有风味,红绿花茶各有风味,绿茶清香润喉,提神醒脑,芳冽沁人。据说最好的还是当年新茶,苏东坡有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绿茶中的碧螺春是清淡美人,清香袭人。而乌龙稳重沉着,有厚劲,醇香回味如老酒。黄山毛峰,冲泡后香如白兰,味醇回甘;恩施玉露,香气清鲜;白毫银针,清香甜爽。龙井隐逸高远,虎跑龙井只有耳闻,尚无目睹口享之福,红茶通常比绿茶更浓,味也比绿茶要苦要重。其浓茶色如墨褐,其味绵长浑厚,另有一种朴绌糙涩。而砖茶据说要用铁锅煮,喝起来温吞厚道,就与如多年老朋友相对,花茶是带有花香的,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还可消暑解毒清心。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的可贵之处,只是有的人没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说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叶青喝完了,我更换了但大红袍,大红袍也需要去慢慢细心的品,品出它与竹叶青不同的意蕴。茶香飘荡在山谷之间,惹得云也清清淡淡的,这种感觉实在太美了,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漂来,咖啡和茶总能将人带进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一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层淡淡的烟气里,想象成一个最寂寞的人,于是咖啡的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层,茶则象征一种意蕴,喝茶需要一份耐心和极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蕴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一个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觉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一样,会随时间而月来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们用来泡茶水的紫砂壶里的茶香,却会越来越浓,所以当一切都淡去以后,留在我们心底的印记是越来越深,很多东西是摸不去的记忆,茶如人生,随和时光的推移,我们也渐渐的老去。正如我们眼角的皱纹,鬓霜飞,懂得记忆是智者,善于忘记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则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相关联的,有阴必有阳。
我感觉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寻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时的曾经一度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痛苦与磨难也不会是毫无价值,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让意志更坚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触于那份透明的浅绿或暗黄,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叶子。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一定是极淡的,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一阵来自山上泉边的清风,吹到了身边。有时也仿若有人在背后的不远处燃起了一束来自遥远国度的冷香,里面夹杂着几许宗教的安和与静美,于是心灵便是一片从未有过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诗篇,任人品味意蕴无穷,此时品味一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人生,一回相逢一回老,在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相会呢?与喜欢的人,共一盏雅茶的光阴,尤其显得弥足珍贵。这短短数小时的倾情相会,却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跋涉才能抵达,今生的良辰一刻值千金,仿佛以前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这场盛情的相约而来的。这相逢间的一笑,胜过一个深情的拥抱,不言爱最纯,不语情更深。倘若时光深处,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将所有的悲喜收藏,我愿与你在一盏雅茶里,付诸最深的情,倾尽一世的欢喜,惜取瞬间的美好,守住点滴的清欢,让流年如画让岁月成歌。
遇雅茶如遇雅人,皆为缘分。在时间无涯的旷野里,在说不清的因缘里,与有缘人倾情一会,里面蕴含着多少上苍的眷恋,和最深刻的慈悲,想来这世间有几十亿人,而我们也只能活在几十个或十几个人当中,是多么的难得与珍贵,因此我格外珍惜这每一次的相会,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总想把每一分每一秒的美好和欢笑,都一一收录起来,好好珍藏。待到白发苍苍,再回望那将是感动生命的美好回忆,涤荡心灵的美丽过往,有一种情怀,清淡如茶,却又馨香怡人,没有功力,没有纷争,无欲无求,去伪存真。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暖人心。一份知己的情,一盏暖心的茶,一抹清幽的绿,一缕沁心的香,让人在纷扰的尘世里安静下来。细品雅茶的清韵,那一份悠然,那一份风雅,回味绵长,淡而生香,这案前的一盏雅茶,一抹浅绿里氤氲着淡淡的暗香,仿佛帘外寂静的雨声,有着不动声色的素净。茫茫人海,能够拥有一份清淡如雅茶的缘分,人生便有了别样的风味,漫漫红尘能遇到几个懂得的人一路同行,生活便有了不一样的滋味,人走茶凉又有何妨,每每念起你便是我心上的那一缕清香,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此生。
读《全唐诗》以及一些关于唐代诗人的趣闻轶事,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唐朝是诗歌的全盛时代,几乎人人都会吟诗,几乎人人都是诗人,那么宋代呢?宋代的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宋代词人多?宋代的人都会填词?不,不,我个人觉得,宋代吃货比较多,随便拎出一个诗人来,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两宋时代,虽然也有战乱,有被异国侵略,被迫签订耻辱条约,军队积弱,但整体上,宋代经济是比较繁荣昌盛的,宋代的人民还是比较能够安居乐业、乐享太平的。这从宋代的大量诗词文章、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中可以见出。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大量的宋代诗人所写的关于美食的专著和诗文,觉得宋代士人在美食品位上别有特色,也别有一番意趣。宋代士人比较崇尚山野菜蔬和普通的五谷,对于大鱼大肉,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嗜好来。真正的美食达人,是做食物的知己,在普通至极的食材中发现美味,发掘美味,创造美味,品赏美味,享受美味,乐在其中,味在其中。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东坡为官的一生坎坷,曾经位极人臣,是宋朝的中央大员,得到当朝皇帝以及数位皇后的信赖与宠爱,也曾任职多处地方,是卓有成就的好父母官,更有着被多次贬谪的经历,最远被贬谪到海南,一生的足迹遍及宋代大半个版图,因为东坡名气大、人缘好,即使是被贬谪,也仍有朋友关照和接济,也因此吃遍了大半个天下的美食。富贵的、珍稀的食物,东坡吃过不少,普通至极的菜蔬,他也吃得津津有味,吃出美食的最高境界。这从他的诗文里以及仰慕他的后人的诗文里可见出一斑。
林洪多才多艺,能诗会画,精通饮食之道,他所著的《山家清供》一书,是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著作之一。林洪取名为“山家清供”,也意指书中所收录的饮食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时的清淡菜蔬,虽然也有自谦的意思,但字里行间流溢着林洪对清、雅、自然、本真的饮食趣味的追求。书里面关于“玉糁羹”一条,记录的是东坡食粥的故事: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捶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忽投箸抚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无此味。’也表现了林洪对苏东坡的饮食思想的认同。在对菜品的命名上,也见出宋代士人们追求清雅脱俗的品位。书里的菜品名字,简直是太高大上了,这里略记述几个,比如拨霞供,多么高雅,富有诗意的名字,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火锅。比如进贤菜,指的是用苍耳嫩叶做成的菜。比如,傍林鲜,指的是人们在竹林边食用鲜嫩的春笋。再比如,碧涧羹,其实是一道用芹菜加油盐茴香等调料做成的菜羹。
宋代士人们更注重追求食物的本真味道。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藏书家,还是美食达人。晚年的陆游尤其喜爱食素,他曾在诗里写道:“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经霜后的一些菜蔬滋味清淡中有甜丝丝的味道,煮这样的青菜嫩苗,陆游觉得连盐也不用加呢。当然,陆游老先生的这种饮食爱好有些过头了,加点细盐、香醋、清酱油、香油,滋味不是更加美好么?范成大是宋代名臣、文学家、诗人,他的《秋日田园杂兴》一诗里写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诗里所说的菘,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大白菜,这首诗是高调赞美大白菜的醇厚甘美啊,范成大是宋代名臣,身居高位,珍馐玉盘吃过不少吧,晚年退隐于石湖的范成大,对秋霜后的大白菜依然情有独钟。宋代著名学者、诗人王质,对于菜蔬更是深情款款,把它们当成隐居在山野的朋友,并为之赋诗吟诵,王质分别从水生的菜蔬和山野里生长的菜蔬中,各选出十种菜品,各写了十首诗深情吟诵,这里随意撷取一首咏甘菊的:“我取友兮得甘菊,髙丛低叶贮清馥,石盂幡晒乳花飞,错落纷敷间寒绿。入顾渚入防山,所思兮何可捐,椿儿桂子争芳鲜。”菊花可以欣赏,也可以食用和泡茶喝,种菊、赏菊、食菊,倒是风雅到底啊,安居才能乐业,人人乐业才能百业兴盛经济发达,才能做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宋代吃货多,宋代士人们的美食品位富有特色,其实也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一个映射,我知道共品一壶雅茶的光阴,会越来越少了,我知道一回相逢一回老了,所以我会把每一次珍贵的相逢,都装点成一帧美丽的扉页,安放在流年的风景里,待到有一天。
苏东坡深谙茶道,写过不少茶诗,其中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苏东坡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在茶身上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东坡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高质量的一生,岁月的风吹老了我们的容颜,也吹瘦了我们的思念,我们还能循着那一缕雅茶茶香,走进往事,找回昨天,然后对着岁月的镜头,莞尔一笑,喝雅茶去,好好在走之前,再多享受享受东坡故里茗香轩温暖的月光,一个茶字囊括了春秋冬夏,一个泡字消溶了朝暮昼夜,泡雅茶是泡不完的世间甘苦,品雅茶是品不尽的人生百味。〈王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