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哥多次去过三台东山大佛,此次前去,感觉又不一样。借绵阳李戴先生的考证资料,对大佛有了新的认识。
李戴先生的考证资料记载,潼川问佛可到三地:城北琴泉寺千佛岩、城南蟠龙山大佛寺和城东东山大佛。
三台东山大佛,位于梓州大桥东岸上游2里余处涪江边,坐西向东,隔涪江明台电站小明湖对望时代外滩和郪汉广场。远望大佛,身广体壮,坐如山高。
近观,东山大佛是残像新妆。佛龛座下布云水纹,仰式双层莲台之上结跏趺坐释迦牟尼佛。佛像着黄底通肩袈裟,似整衣套披,胸前小露半圆,衣褶呈圆弧阶梯状,肩部稍僵直,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拇指不相对而上下相叠。佛面宽厚,眉间施白毫,双耳垂肩,头顶布螺髻。目半睁垂眼涪江。佛像慈善庄严,于住持诵经声中,见证祈福放生。
围绕大佛走一圈,发现东山大佛为倚崖圆雕大佛。佛座两侧有三四摩崖造像,年代久远,或空龛或不辨真容,保存最完整者1.5*1米规格,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莲台之上,结禅定印,头部残缺,通高0.65米,两菩萨站立,一圆形头光,一桃形头光,高0.6米。从此龛可推测东山大佛修复前的概貌不容乐观。
东山大佛是东山摩崖造像的第7龛,方志和连篇累牍的诗文中,竟无它的踪影,为何?
佛像原处荒烟蔓草岩凹处,剩人形轮廓,被百姓称为“大佛老爷”。上世纪7、80年代被重新“发现”,当时佛像头部残损,头饰和面目不清,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残像通高14.6米,胸围约14米,其中佛像“高8.95米,肩宽8.1米,须弥莲台高4.3米,基高1-1.35米,长径10米”。“在背胛发现字径约0.3米的阴刻‘大广日曰’残损汉字。经分析,为‘大唐会昌’繁体;从而落实该像造于会昌五年灭佛之前的公元841-844年。”
“7号龛佛背文字有可能是‘会昌三年’题记,2号龛题刻可能是‘宋庆元’题记。”“7号龛造像极有可能是唐开成五年(840)剑南东川节度使郑复东移涪江后百姓捐款凿建,用以导航,后毁于会昌五年的‘灭佛’事件中。2号龛题刻应为南宋庆元六年(1200)潼川府路提刑王勋修复东山大佛后的题刻。”东山大佛被看作是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历史见证。据称当时的梓州为东川节度使治所,当时限留慧义寺(今琴泉寺)。
东山大佛残像新妆后,1993年1月被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为大佛修建遮风挡雨的顶棚时,出人命,工程半废未复。大佛之右侧有观音禅院,内有较大观音像一尊,像后崖间有旧榫孔,此处可能就是12号龛。“12号龛,高10,宽8,深6米。单身造像。头残,佛穿通肩袈裟,善跏趺坐,结禅定印,右手抱如意。有坐骑,不清。残高7.15,宽4.7米。”
崖间庄严佛,世上存几多?两度梓州见,半眼看清涪。
据当天有关人士告诉滨江哥, 东山大佛加顶工程将重新启动,并且在其上面再建个佛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