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桃色事件:师生之间,为何会产生“私人小空间”?
2018年的第一天,美国硅谷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罗茜茜称,12年前,在北航读博期间,曾被自己的副导师陈小武性骚扰。“最终决定说出这个秘密,是偶然间在网上看到,我的学妹们依旧在被他性骚扰。”罗茜茜称,“我决定不再沉默,我要站出来。”(成都商报1月1日)
在人们心目中,高校是一方净土,而像北航这样的名牌高校,不仅在学术上令人心驰神往,在治学精神上更是令人心怀敬仰。从北航毕业的学生,无不以此为自豪,正如罗茜茜所说:“我爱我的母校,我也以自己是北航人为骄傲。但正是因为对母校的爱,所以我决定不再沉默”。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学生心目中,北航依然是她们钟爱的母校,但净土中,已然出现了杂质,这使她们有责任要站出来,必须让母校恢复纯净。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罗茜茜也是在网上看到学妹们的帖子才做出了如此决定,而如果说,要是没有学妹们挑这个头,罗茜茜自己肯实名举报吗?显然,这是个无法确定的假设命题,但事实就在那里,她为何会心存纠结?显然,这种纠结来自于对学校氛围的不确定性,如果是罗茜茜挑这个头,不仅可能没人相信,而且还要能会引来诸多非议,而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选择将一切压在心底,沉默不语,尘封下去。
而对于那些在网上发帖的学妹们来说,一开始其实也不是截然的直接举报,而是一种相互之间试探性的“循序渐进”,从开始的片言只语,到后来的连帖成片,从中便可读出她们曾经也是心存纠结。但好在诸多的回帖使脉络清晰了起来,诸多的共性细节,使这件事产生了基本完整的轮廓,犹如大家在心里不约而同地说:“原来你也在那里”。因此,是这样的从众心理才使各自打消了心理的纠结,因此更可以说,这并不是事件走向的必然,而只是某种“时过境迁”的偶然。
从新闻中可以看到,在一些高校也出现过类似博导骚扰女生的事件,但几乎没有一例是当时的举报,大部分都是后来在某种境遇下的不堪回首,因而当人们看到这类事件的时候,也都已经成为时间轴上的“过去时”。对此,人们当然会给予一定的理解,因为在读博士的时候,导师有着足够的生杀大权,既可以让一个学生顺利过关,也可以给一个学生顺利布下纵横交错的沟坎,现实中,读博已经成为了某种封闭式的“私人小空间”,这使学生在强压之下不得不产生一些屈服感,对于这类的博导来说,则正是摸到了学生的软肋,而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大家都知道,读博士阶段,必须要与导师搞好关系,但这种关系,已经很难以纯粹的师生关系来界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很多学习以外的要求,甚至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保姆,而此时并不是在课堂上的面对面,而是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进行时,尽管对于一些恰当范围内饮食起居的照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学生也完全可以不接受这些要求,但是,谁又能断然地拒绝导师的要求呢?显然,这很难做到,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导师“一票否决权”的行使,但这又是一种不透明的过程。
因此,对于博导骚扰女生这类事件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桃色事件,其实,它更多折射出的是博士生导师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读博士,课堂已经不是主要场所,别人既看不到学生的表现,也看不出学生的才华,而在这样的“私人小空间”里,只有导师才有话语权,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甚至连申诉都找不到突破口,这当然就会使在读的博士生非常在乎与导师之间的私人关系。尽管这样的学生从内心并不愿意这样做,但人在屋檐下,拒绝的选项并不多。
对于发生在北航的这个事件来说,虽然校方已表态: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但这只是对个案的处理,而在这个事件的背后,其实显现的是学生在读博过程中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其中既有导师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也有对学生毕业评定程序不透明的问题,这是学生软肋的生发点,当然也是导师不检点的触发环境。因此,处理个案之后,还要对机制上的问题有所深思,从机制上打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私人小空间”,让毕业评定程序透明起来,唯此,才能让消除在读博士生们的后顾之忧和人在屋檐下的软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