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古称“ 角黍”、“ 裹蒸”、“包米”、“筒粽”等。粽籺一是一种用 箬叶、 芦叶、 柊叶、 露兜叶或 槲叶等包裹 糯米或黏 黍,经过蒸煮而成的食品,[1]为 中国及汉文化圈国家传统 节庆食物之一。粽,本作“ 糉”,新中国以“粽”为规范字。《说文新附》∶“ 糉,芦叶裹米也。”《 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一引 晋朝周处《 风土记》:“俗以 菰叶裹 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常见的粽子种类有:“蛤蒌五花肉粽”、“腊肉香肠粽”、“薄荷香粽”、“ 豆沙粽”、“莲子粽”、“松仁粽”、“蛋黄粽”、“鲜肉粽”、“ 火腿粽”、“ 竹叶粽”、“艾香粽”、“甜茶粽”
粽早在 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成为了端午节庆食物。
最早的粽籺是用粽叶包裹黍制成的 角黍,而非现今常见的 糯米粽。它最初出现于黄河流域,而非南方。较早记载端午吃粽子的是 东汉末年 应劭著的《风俗演义》[, 汉朝时代的人们用 芦叶包裹黍米,制成粽子,说明至少在 东汉便已出现角黍(糉)了,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秦及 先秦时期。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 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