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柑橘种植技术应该讲得再细一点,不然不好懂;刚才那个扶贫政策讲得生动,我愿意听……”1月12日上午,在宜宾市首届农民夜校优质示范课大赛决赛现场,宜宾县安边镇大滩村村民狄光均一边听课一边和周围的人小声议论。当天,比赛现场除了7位专业评委外,还有30多位同狄光均一样来自农村的群众评委。(2018年01月13日四川日报)
农民夜校是省委在基层创新建立的农村党员群众教育培训的新阵地,是服务脱贫攻坚,为农民群众提供适用技术培训的重要载体,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如何让“农民夜校”既接地气又见实效,提高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实效性,是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面修前的一堂必须精心准备的必课,也是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硬功夫。
报道称,四川省宜宾市把农民夜校办到田间地头,通过开展优质示范课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讲,让村民掌握法律法规、时事政策、脱贫攻坚、农业种植技术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例子,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实际困难,打破农民群众“坐井观天”狭隘的世界观,改变农民群众接受“科技兴农”难的意识,搭建起群众身边的传理论、讲新知、接地气、聚民心的教育培训宣讲平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极大地提振了基层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使“农民夜校”不仅接地气而且还收到实实在在效果,成为农民教育一种很好的方式,。
众所周知,农民夜校的‘学生’是农民,课讲得好不好最终由农民说了算。如何解决“农民夜校”工作中存在的老师讲课不接地气、农民听不进去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和理论宣讲作用,真正使农民夜校接地气见实效,笔者建议:一要创新“农民夜校”有效载体,把“农民夜校”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作为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授课形式的,将党的理论,特别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技术和知识传递给百姓,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要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整合“农民夜校”资源,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补助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加强“农民夜校”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三要创新创新“农民夜校+”模式,通过 “农民夜校+智力、+支部、+本土、+微平台”模式,在教育培训和理论宣讲上真功夫,通过聘请土专家、学者教授进行授课,让授课宣讲者深入基层沾泥土,把农民夜校的课程设置的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农民群众,增强新型农民夜校对农民的吸引力。
只有老师讲得好,农民才愿意听,只有课堂接地气,才会收到实效。事实表明,“农民夜校”作为一种接地气的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只有接地气,才有底气,也才能聚人气,各地要象宜宾市那样把农民夜校办到田间地头,把农民夜校建设好、建设强,让“农民夜校”接地气又见实效,真正发挥“农民夜校”的教育培训和宣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