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童的诗 童老这人
——一月十四读童老诗有感
偶然,在书店,一本包装并不起眼的书引起我的注意。它没有华丽的封面,只有被一束光拉长的身影。这一束光辉透不过的是肉体,透过的却是心灵。这一束光照见的是昨天、今天、明天,正如书名《在前方等自己》。
翻开目录,共四十九篇诗文,刚好应了七七之数,不知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都说诗如其人,读完童老的诗,让我对老童这个人产生了莫名的好奇。纵览全书,童老的诗不是无病呻呤、为作新诗强赋愁的勉强之作。可谓:一路风景一路诗,诗自山河来,气从日月出。
童老的诗是随性的,童老人却是细腻的,童老的思想是辩证的。从《新雪》到《广元想象》、从《金陵春梦》到《西部篇》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统统为我所用。而童老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又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童老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微观与宏观并存且能随时转换。是佛性、是辩证(童老对佛学肯定有接触、有研究)。也许就是有了佛性,童老不纠缠于表象,才把诗集封面设计得朴素无比;是辩证,才能在前方等自己。
童老的诗蕴含着忧伤的美,童老人感性和着理性。“当花萎于尘,所有的土都化成了玉;当烛融为泪,所有的烟都汇成了光;当海枯石烂,所有的水都干成了盐......”。是啊!土为花之尘,玉为石之美;烟为烛之泪,光为烟之汇。所有的美源于牺牲、源于奉献。花谢花开本是自然规律现象,可当美凋零何尝不让人磋叹落泪,一种美成全一种美不就是忧伤的美么?一个人的成就,风光无限的背后有几个人明白成就之前的汗水和付出呢?
童老的诗是务实的,人境界是高远的。童老写实然后有感而发,多首诗关注人类的命运。如《庄严词》牺牲中“当雾聚成霾,所有的心都变成了石头”。环境污染治理已是全球共识,过去靠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启示录》中。从雪花短暂的美到人在自然中扮演的角色,指出今人物欲膨胀消弭万物,苦难最后由人类自身承受。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童老的诗溯本求源,童老人追求真我。读了童老的诗,另一大感觉就是如何定位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童老的诗里有很多思考。因为思考本源于疑惑。这些从《疑惑》到《以不变应万变》我们都可窥见。有些童老看透了,想明白了。有些看不透的、想不明白的童老也提出来了,也在追寻答案之中。追寻的过程不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吗?可谓:推杯释烟解疑惑,写诗刊文求真我!
(以上一切皆是爱其诗,喜其文的有感而作!水平有限,时间有限。不识老童真面目,妄自揣度无异心。还请求童老原谅!在此表示,幸读其诗。感谢童老分享他所见、所闻、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