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952|评论: 0

游来游去-寻访简阳踏水镇逍遥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六天气阳光明媚的,原本我只打算去踏水镇闲逛的,却意外的在《简阳墨迹》一书里看到所记载的逍遥洞绝碑,所以就觉得光是游街太单调了。随后就用了11元去了距简阳30公里的踏水镇,开始等车等了两个钟头,感觉头疼的很,但是打开车窗外折射进来的暖阳让人觉得心情非常的愉悦,但是返程时就没有才来时那么幸运了,简直就要疯了,来回二十多公里,特别是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走路到青龙镇简直远远地超过上次三星到青龙的记录折磨。

DSCI9626.jpg

这是书上所收录的简阳逍遥洞庙的老照片,八十年代的老古董了
DSCI9618.jpg
简阳境内现存地面文物的碑刻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当数逍遥洞汉碑。相传碑文出于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的手笔,历来受到海内外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的重视和推崇,康有为著的《广艺舟双辑》上对此碑评价甚高。 遥洞座落于简阳市踏水镇中和村逍遥山,距简城30余公里。乾隆《简州志.地舆志》中有记:“逍遥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逍遥洞。”《蜀中名胜记》引《方舆胜览》之语说:“逍遥洞在玄都山(即逍遥山),去城三十里。景德间(1004—1007),有杨用晦者,隐居此山。有‘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二十字,汉隶也,今存。”
DSCI9513.jpg
一下车的望水就如此的平静,这时才晓得已经是中午了
DSCI9514.jpg
这气氛,怪不得别人说这是简阳比较偏僻场镇
DSCI9515.jpg

中午在踏水镇走了半天,百度地图真是乱导航
DSCI9516.jpg
顺路在踏水政府里发现了两棵古黄葛树,这是我在踏水旅程发现的第一处古迹


DSCI9519.jpg


这棵黄葛树已经有130年龄了,旁边的老婆婆还说不清楚


DSCI9520.jpg


踏水老街的古建筑残壁,这户人家还会就地取材啊


DSCI9521.jpg


仿古建筑,略带着乡村复古味


DSCI9522.jpg


简阳市踏水镇初级中学老校,留住昨日的青春


DSCI9523.jpg


平水街头的古建筑,人去楼空还摇摇欲坠,显得破败不堪


DSCI9525.jpg


DSCI9526.jpg


走在平水街的拐角处突然我看到曾经屹立在踏水镇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DSCI9527.jpg


阳光直射宫殿残壁

DSCI9528.jpg

旁边开面馆的叔叔对我说这建筑有几百年的风雨了,我按风格推测应该是湖广镇川时期的万寿宫,只可惜现在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DSCI9529.jpg

踏水场镇最具有代表的古迹,见证过这里的辉煌

DSCI9530.jpg


踏水镇唯一的老街,如果你喜欢恋旧是很有看头的

DSCI9531.jpg

老街旁的茶馆,具体年代无人知

DSCI9532.jpg

来到踏水镇不到这平水街上走走那就可惜了

DSCI9533.jpg

走过了老街,准备去寻访传闻中的逍遥洞,记住寻访时不要光看地图,我就是这样竟然在踏水镇路走错了几次,最后询问才明白刚才的路是正确的,有一位老婆婆对我这次行动疑惑不解因为这里到逍遥洞的距离是那么远

DSCI9534.jpg

快到下午的太阳有点大,路上的行人也是少得可伶,想问路都问不了,只好一直靠山走,不过直觉还是对的

DSCI9535.jpg

路上看过很多路牌唯独这个是最显眼的,因为这表示距离更近了。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中和村那几位阿姨得知我是简阳来探寻的,就特意骑车把我送到了还有一座山后的逍遥洞,并且告诉我到简阳最近的路线

DSCI9594.jpg

翻过了大山远远地就看到了大佛寺,看来仍是座小庙宇啊,在很远就听到寺庙里的佛音了,为此我还要加个激动

DSCI9592.jpg

挥别了那两位好心的阿姨,一下车就看到了书上所记载的庙宇,对比了图片变化还是挺大的

DSCI9591.jpg

寺庙的大门上挂着好多匾额喔,说明还是很受欢迎的

DSCI9590.jpg

看来逍遥洞的岩壁已是很危险的了,只怕一下什么都消失了

DSCI9586.jpg

大佛寺里的慈佛匾额

DSCI9589.jpg

逍遥洞里的还保留着当年的古建筑,这是很多庙宇所没有的

DSCI9584.jpg

大雄宝殿的匾额是老和尚改修寺庙古刹的纪念品

DSCI9583.jpg

烧钱专用塔

DSCI9582.jpg

感觉这寺庙里好清静,可惜半天也没看到老和尚的踪影,就随便逛了逛,将就看看传说中的逍遥洞汉碑

DSCI9581.jpg

寺庙左岩的卧佛像

DSCI9579.jpg

寺庙右侧的会佛像

DSCI9559.jpg

崖壁下的观音坐像与石窟

DSCI9556.jpg

简阳县文物管理所木牌,看起来挂了好久了

DSCI9571.jpg

古建筑木柱上还有一条金龙盘旋,好一个栩栩如生

DSCI9568.jpg

古色古香

DSCI9566.jpg

曾经香火繁盛的古刹,吸引过多少慕名前来的游客

DSCI9577.jpg

DSCI9554.jpg

逍遥洞古石墩的遗迹,上面有好多刻像都风化了

DSCI9578.jpg

这古寺的庆顺法师出生中医世家,通过20多年打拼拥有了自己公司,值得学习喔

DSCI9572.jpg

简阳大佛寺有国家颁布的宗教许可的哈

DSCI9557.jpg

这崖壁石刻虽然有点生动,但毕竟是新塑的

DSCI9540.jpg

终于看到逍遥洞绝碑,喜上眉梢,可惜只是复刻的了,原样已看不见了

DSCI9541.jpg

汉碑《会仙友》为长方形,长0.61m,宽0.57m。楷书字体:“东汉仙集”、“留题洞天”8字分列碑文左右。据传,汉隶碑文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蔡邕。但有人依据蔡邕出生时间对此书法是蔡邕提出质疑。 逍遥洞汉碑历来受到我国金石界、书法界和考古学界重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此碑评价甚高。各地方政府也将它作为珍贵的文物进行精心保护。清代和民国时期,县政府都曾将逍遥洞汉碑拓片翻刻于石,立于县衙大堂进门右后壁。 逍遥洞汉碑在历史、宗教学上有其重要价值,是道教发源于四川的有力物证。至今,在简阳、仁寿一带仍有许多与张三丰有关的古迹和民间传说,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点。

DSCI9538.jpg

在民间,对逍遥洞的传说颇多。清朝雍正年间,当地金姓兄弟由峨眉山拜佛归来,筹资捐地,修建逍遥洞庙。乾隆元年(1736)建成,至今已有260多年。庙内设有普陀崖、观音洞,沿山崖凿有18洞。当地俗语歌谣云:“逍遥十八洞,洞洞十八家

DSCI9565.jpg

岩壁最右侧的石洞,里面除了石窟里供放着佛像以为,没看到什么特别的地方

DSCI9560.jpg

DSCI9562.jpg

阿弥陀佛

DSCI9551.jpg

东汉石碑旁的石洞在洞口石壁上,雕刻有金鸡、玉兔、金马等石像。石刻雕镂精致,泥塑生动逼真。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上九会”、2月19的“观音会”、3月初3的“童子会”,以及5月28的“城隍会”,村民纷至踏来,赶庙会,拜菩萨,求神仙,热闹非常。

DSCI9550.jpg

玉兔石像【因为对文物的尊重没开闪光灯拍摄不清楚,望理解】

DSCI9547.jpg

洞口的金马石像

DSCI9546.jpg

佛像旁的金鸡石像

DSCI9544.jpg

最后一个的猴子石像

DSCI9595.jpg

看完了逍遥洞仍不见和尚的踪影,随后就去寻访到青龙的路线,可是怎么也没看到有人,最后还是原路返回了

DSCI9596.jpg

继续五公里往返路程中,我一个人走着

DSCI9597.jpg

丛林中发现了一座水库还是很不错的喔

DSCI9598.jpg

这水库这么清澈怎么没有前来垂钓的呢

DSCI9600.jpg

回踏水镇路过几多遥远的山脊

DSCI9601.jpg

这黄葛树长相真奇特,不过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古老的迹象了

DSCI9602.jpg

终于可以回简阳了,可是没有直达车了,只好徒步到青龙赶往简阳的客车了

DSCI9603.jpg

漫步在乡村公路上,望着弯弯的山脊,无力孤身地越过

DSCI9604.jpg

听着耳机自在地行走着,才发现另一个手机莫名地关机了

DSCI9605.jpg

恭喜,终于走过了踏水镇了

DSCI9606.jpg

清澈见底明星水库

DSCI9607.jpg

这座水库是有点宽敞喔,一眼望不到边

DSCI9608.jpg

偶见垂钓者

DSCI9609.jpg

拍摄了明星水库的山与水又要开始艰难的跋涉了

DSCI9610.jpg

公元一九七七建设的水库大桥

DSCI9613.jpg

没看时间以为要看到马路了,结果还远的很。哎,加油吧

DSCI9614.jpg

路上车子开得飞快好吓人,我快累得不行了

DSCI9615.jpg

这条蛇死得好惨咯


DSCI9616.jpg   


终于到青龙马路了回头看了路牌竟然走了10km,随后又走了3km才到青龙街上,结束了这
次漫长的行程,经过这次深刻的教训下次一定要留意客车发车次数了 ..... 最后谢谢大家观看,并祝大家周二愉快 http://www.my0832.com/img/emot/J01.gif

                                                                                                                       - 2017年11月18日摄于简阳踏水镇
                                                                                                                         部分历史引文来自:本地相关史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