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43|评论: 14

[推荐]李钟峨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 16:28 | |阅读模式

怪石巍巍恰似牛,

独卧山中几千秋。

青草齐眉难下口,

牧童敲角不回头。

    -----李钟峨

 


通江李翰林故里的孩子们。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6:31 |

著名风光摄影大师吕玲珑在李钟峨故里拍片。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6:41 |
  李翰林逸闻趣事

  李翰林名钟峨,字雪原,号芝麓,通江县兴隆乡九浴溪人,生于清顺治十八年。幼年多病,6岁不能行,16岁开始读书而不好学;18岁寒窗苦读之时,其父受诬入狱,与兄钟壁四处奔走营救无效,认识到清官难当,贪官易做,立志作一个于国于家有用之人。于是,且耕且读,发愤学习。在其父李蕃(曾任山东黄县县令),兄钟壁(曾任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皇上例授承德郎,御赐麒麟)、蒙师马龙吟、发妻雷氏几位德才兼备的老师的指点督促下,“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学业精进。李钟峨32岁中举,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份参加康熙壬辰科会试阅卷,56岁至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考生2700人;康熙五十九年,李钟峨任广西学政,61岁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七月,升右庶子掌坊,九月升左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11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雍正五年,任太常寺少卿。

  李翰林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李钟峨督学福建时,刻其父《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选入《四库全书.集部》。

  李翰林的足迹遍及京城、川、黔、桂、闽及江南一带,不仅是通江县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全省、全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关于李翰林的轶闻趣事甚多,本文遴选几则以飨读者。

  石洞启蒙

  李钟峨幼年多病,6岁不能行,11岁才开始训蒙。他老家下面有一石洞,高三丈,宽二丈余,可容十余人。洞内空气清新,冬温夏凉;洞外松竹掩映,春夏花香四溢。洞口曲径通幽。李钟峨在此发蒙,蒙师叫马龙吟。马龙吟当年设馆于此,以人名为洞名,故称“龙吟洞”。龙吟洞内有诸多石刻,如“良弼天储”、“金榜标名”等。洞口刻“龙吟洞”三个大字,并刻有“图书光说筑,雾卷莲峰现;岩开石镜明,飞旌释尹犁”诗一首。落款为“万历丁酉秋,明学士乾奄题”。

  李翰林在“龙吟洞”读书7年之久,直到其父被诬下狱为止。后人常说:“石岩洞里出翰林”。

  巧对答康熙

  由于李翰林才德出众,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常邀他出外游玩。一天,君臣来到一条河边,见一船夫在船里舀水,康熙便出了一个对子:“船漏漏满,桶漏漏干;”李翰林稍加思索,对道:“灯吹吹熄,火吹吹燃。”

  康熙见沙滩上一只白鹤走来,马上出一对:“白鹤探沙,两行‘个’字;”李翰林见一红蛇从河里游来,即对:“赤蛇过水,一路‘之’文。”

  又一次,康熙和李翰林在路上碰着一个挑担子的,挑得很重。皇帝说:“人轻担重轻挑重;”翰林道:“脚短路长短走长。”

  康熙见七只鸭子在水里游,于是又出一对:“七鸭浮七江,数数数,三双一只;”李翰林略一沉思,对道:“尺蛇入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

  一下江南主考

  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考生往往恃才骄傲。主考官必须是才能出众、文思敏捷的人担任,方能完成任务。

  李翰林初到江南,兴致很高,想一览江南风光。他租来一只小船,装成艄公,在河里划船游览。一些赴考的童生,乘船过河。李翰林来推渡他们。考生一上船便吟诗作对,非常热闹。一考生说:“风吹杨柳千枝动。”另一考生说:“雨打江河万点波。”

  李翰林看着这般情景,一边推船一边说:“各位童生,‘千枝’、‘万点’你们数过的吗?”一考生傲慢地反问:“那你说怎么对?”李翰林说:“按我想应改为‘枝枝动’、‘点点波’为好。”考生们听了,都觉得“艄公”挺有意思,不再喧哗了。

  李翰林见没有人开腔,又逗趣地说:“各位童生,我听别人作了一首诗,觉得有趣,就是字写不起。”那些考生马上说:“你念,我们记。”一个个都掏出了纸笔。

  李翰林念:“miamia一小舟,吱嘎水上流。乒乓几桡片,helo下扬州。”念完之后,一个个考生面面相觑,李翰林笑了,考生们低着头,一笑而去。

  李翰林到江南后,那里的考生都知道他是四川人,对他有些轻视。第一场考试进考场时,考生们闹闹嚷嚷,很不严肃。有一个考生出一对子交给李翰林,对子是:“黄河九曲弯,水滚滚,浪翻翻,大宗师从何而来?”意思是讥讽李是四川人,认为四川不出才子。就“大宗师“三字讲,本是主考官的尊称,但“宗师”二字与“东西”谐音,暗带辱骂之意。李翰林看后,随口对道:“巫山十二峰,云暗暗,雾霭霭,老仙人从天而降!”考生尝到他的厉害后,一个个规规矩矩地进了考场。

  李翰林在主考中,十分爱惜人才。他对每一份考卷都细心审阅,披览再三,经他选中的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下江南主考

  康熙六十年,李翰林二下江南主考。他装成游客暗察考棚。考棚设在张家楼,楼高三层,考生们正在那里打牌掷骰子,毫不在乎。有的考生议论说:“据说这次主考官是四川人,有点厉害。”有的考生回应说:“厉害,他读过《三字经》么?”

  李翰林下楼来,就在墙上书了一首《题张家楼考棚》的诗:“一上张家楼上楼,眼空碧海气横秋;三千岭岳凌霄汉,百丈栏杆壮斗牛。犊背几声催牧笛,岸边数爿打渔舟。不是青山云雾隔,看破江南十二州。”

  不少考生看到此诗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一首好诗,是才来的主考大人题的;有的问:新来的主考大人是什么地方人?有知道者答道:听说是大巴山边远地区的壁州人。其中有不少考生口出狂言:“山巴佬读过几本书?也来主什么考?”李翰林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要治一治这群狂生。

  正式考试这一天,李令一书童手拿尺子、剪子、灰线包,边走边鸣锣道:考生请注意,主考大人出题了!第二天,考场门口依然悬着尺子、剪子、灰线包。不少聪明的考生,知道考题就是“三才(裁)者:‘天、地、人’也”,小子鸣鼓而公之,是《三字经》上的,傍题作出不少好文章。那群狂生呢,对考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得名落孙山。

  拒受“苞苴”

  古代不要代价而馈赠的礼物叫“苞苴”,今人叫“塞包袱”。1717年,李翰林提督福建省学政,脚未站稳,当地官员就给他送来“茶水、菜蔬”费。李询问其故,才知道原来举行考试,主考官的茶菜费用,都是由下面层层摊派。一些下属乘机敲诈民财流入自己腰包,只是苦了老百姓。由于层层加码,怨声载道,还美其名曰“欢迎主考大人。”李翰林弄清原由后,立即通知有关方面退回“苞苴”,并明令禁止,铲除了这一弊端。同时,以往取生,重文轻武,李翰林文武并重,宣称:吾不忍名器滥至此,不卖秀才一名,做到文武并重,人尽其才。李翰林此举,使很多读书人感激涕零。为纪念他,在福建省城建有“福建学政李钟峨肖像——诺水书院”,春秋享祭,以不忘其泽惠于民。

  敢冒天威

  李翰林做事尽职尽责,刚直不阿。李钟峨担任右常寺少卿时,担负培养皇帝接班人的重任。他在教乾隆太子读书时,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严格要求。雍正对太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常到太子读书处了解情况。可乾隆太子嬉玩成性,又恃太子身份,不受老师的约束。

  有一次,乾隆贪玩背不得书,李翰林叫他跪着读,正巧雍正巡东宫,见心爱的儿子在罚跪,便去拉起来就走,并怒气冲冲地说:“读也是君,不读也是君,何必在此受辱。”李翰林也不客气地说:“读则为尧舜之君,不读则为桀纣之君。这里有先辱后荣和先荣后辱之分也。”

  雍正一听,觉得有道理,便收敛脸上的怒意说:“卿之言是也,后理当严格要求。刚才乃朕之过,吾当痛改之。”雍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后继有人,知错能改,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一诗息讼

  李钟峨胞弟李钟眉的儿子李绅,因叔父在京为官,仗势欺人,与邻居王姓争屋基地。因两姓都是名门望族,告到官府,官府久拖不决。李绅想倚杖叔父李翰林的声望打赢官司,给李翰林写信并附诗一首:“水绿山青景色幽,前人置下好田畴。而今王氏来争界,竟说石墙为他修。”

  李翰林见信后,知李绅好胜,即回信引诗一首:“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

  李绅接信后见没有得到支持,劝导以和为贵,便罢讼与王家言归于好,互谅互让,和睦相处,传下一段佳话。

  妙对还乡

  李钟峨在翰林院22年,享有各种殊荣。眼看雍正玩弄权术,打击排斥康熙重用的老臣,国是日非,早有去意,多次向雍正提出请求;其实,雍正也早有想法,只是不好明说和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一次,雍正自炫其才对李说:“卿想家吗?”李答曰:“想。”雍正早已熟虑,说:“我给你出个对子,若能对上,即放你回家。”李说:“请圣上出上联。”雍正假装思索,缓缓地说:“十口心思,思乡思家思父母。”李随即跪下答出下联:“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李长跪不起。雍正嫉才,不得不说:“对得好。”顺水推舟批准了李翰林回家的请求,除去了心中不喜欢的人。

  李翰林回乡后完成了通江县第一部县志,余热献给桑梓之地的文化事业;晚年“目昏耳重,养疾乡居”,卒于乾隆十四年,享年88岁。

  通江的一代大儒先贤早已乘鹤远去。追思前人往事,无意评说什么,实望今日贤达及后世诸君光大传承本土文化中的精华,文脉不断;笃期来者,早成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多多益善。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6:32 |
  李钟峨

  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李蕃仲子。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幼多病,6岁不能行。11岁始读书而不好学,15岁稍用功读书。16岁与井研雷进士之女结婚。18岁正当芸窗苦读的时候,不幸父亲受诬入狱,与兄钟壁奔走营救无效。从中认识到清官难当,贪官易作,立志做父亲那样公正廉洁之士。于是,“且耕且读”,勤奋学习。

  在“且耕且读”中,李钟峨遇到好几个德才兼备的教师。第一是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第二是胞兄李钟壁,弟兄情谊深,帮助热心;第三是挚师马龙吟,知识渊博,善于启发诱导;第四是妻子雷氏,人称他的“二先生”,“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在各位名师的指点下,学业大进。32岁中举人。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分参加康熙壬辰(1712)科会试阅卷。56~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生2700余人。

  李钟峨提督福建省学政时,兴利除弊,政绩显赫,受到福建省学界好评。是时,考官贪污成风,利用考试大敲竹杠。李钟峨“绝请托”、“杜苞苴”,免除供给蔬米,使州官无法借机敲老百姓的竹杠。主考时,文武并重,纠正了重文轻武,武科人才得不到选拔的时弊。李钟峨对考试的“贿属陋习”深恶痛绝,宣称:吾不忍名器滥至此,不卖秀才一名。其行为使很多读书人感激泣下。为纪念李钟峨,经学界多次请求,批准在福建省城建诺水书院,崇祀宋儒李延平和李钟峨。朱评在《福建省学政李钟峨肖像诺水书院序》中写道:“延平先生为道学渊源,夫子为斯文主持,共堪不朽一也。”

  康熙五十九(1720),李钟峨任广西学政,六十一年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讲评文史,实为雍正皇帝参谋。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副职)。九月,转左庶子掌坊(正职)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十一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取陈朝坦等48名举人,副榜10名。后授中宪大夫。雍正五年(1727)任太常寺少卿,时年已68岁。

  李钟峨在翰林院供职22年,特别重视选拔培养人才。据《清代四川征略》载:在雍正皇帝执政初,李钟峨上一奏疏,称翰林院为储才重地,请广储才路。雍正皇帝览毕奏章,“甚嘉之”。经大学士及九卿会议评议,将李钟峨奏言所请迅急宣示国内。李钟峨居太常寺卿职,多所见地,尤其在政务大事方面见解独异。卓越的政治才识,为中外官绅咸钦。

  李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李钟峨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影响深远。乾隆以后,馆阁最重赋律,道光时与试帖诗同为进退人才之具。李钟峨还喜诗,受官职所限,虽多颂圣应制之作,亦不乏雅洁之句。有《阻雨》一诗:“幽居只近在林间,人阻河干梦屡还。风雨凄然烟雾满,从今最厌米家山。”仅此数句,可品其浓郁的诗味。督学福建时,刻其父李蕃《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选人《四库全书》。

  李钟峨晚年“目昏耳重",“养疾乡居”。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终年88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7:18 |
深挖地方名人文化,发展地方旅游事业,通江,你知道吗?

发表于 2009-10-1 19:29 |
好像有“风吹雨打无毛动,天地为栏夜不收。”还有两句记不起来了。

发表于 2009-10-1 19:27 |

关于石牛的诗好像还有四句哟

发表于 2009-10-2 09:21 |
“巴山秋色”先生真是位“壁州通”,顶!
发表于 2009-10-1 22:14 |
ok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2:06 |
QUOTE:
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9-10-2 9:21:00的发言:
“巴山秋色”先生真是位“壁州通”,顶!

爱好地方文化,过奖了!

发表于 2009-10-2 13:38 |
四川的川东龙溪上游石牛滩的那块古代咏牛诗碑上书:“怪石崔嵬好似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嫩草平铺难入腑,长鞭任打不回头。从今鼻上无绳系,天地为栏夜不收。”

发表于 2009-10-2 10:41 |

关于石牛的“诗”我也听人说过,现将民间流传的一首摘抄:

        乱世巍巍恰似牛,

        横卧山中数千秋。

        寒风呼啸无毛动,

        春雨沾身淌汗流。

发表于 2009-10-2 14:41 |

支持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22:58 |
   通江县应该修复李钟峨翰林的故居,恢复原貌,打造名人文化,李钟峨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坐上宾,乾隆皇帝的老师啊。是块金字招牌!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繁荣通江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无形资产是无法估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23:00 |
QUOTE:
以下是引用忧忧网事在2009-10-2 13:38:00的发言:
四川的川东龙溪上游石牛滩的那块古代咏牛诗碑上书:“怪石崔嵬好似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嫩草平铺难入腑,长鞭任打不回头。从今鼻上无绳系,天地为栏夜不收。”

好诗!支持!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