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阆中市张飞庙内,有一件专为武则天铸造的大铜钟,被称为“武后铜钟”。据钟身铭文记载,它造于“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径57厘米,材料为青铜,重160公斤。铜钟顶部挂钮为交融组合的四条游龙,形象生动,工艺精湛。钟身四周有双层方井纹上下两段,顶部铸有“武周新字”莲花瓣纹。内有武则天执政时新造和公布推行的双沟字,字迹清秀遒劲,记叙了铸钟的时间地点和原委。 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记载,铜钟先置于保宁府署内,之后移至府署前清远楼、南楼(今华光楼),清乾隆时又移至府署后凤凰楼。1956年,武后铜钟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移至张飞庙。 由于铜钟外形精美大方,铸造工艺精细,发声洪亮悠长,一直是阆中一宝。武后铜钟为何流落阆中? 当年,合州(今合川)庆林观主蒲真应铸好此钟后,准备通过水路,经阆中、广元运至长安献给武则天。当运至保宁府(今阆中)时,长安传来政变消息,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杀死武后内宠张易之,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不久后,武则天便病逝。听闻武则天退位,蒲真应觉得此钟已无必要送往长安,铜钟遂留在阆中。 铜钟铸成已有1300多年,现在依然光亮如初。它不仅展示了巴蜀地区发达的冶炼锻造工艺,也是研究唐代汉字运用、度量衡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