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20|评论: 1

[散文随笔] 码头潭、"马投潭"其名真伪 蒂尕字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码头潭遗址公园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北部,在码头潭村西城隍台上,距东西湖区区机关驻地2公里。该遗址是1984年发现的遗址,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距今约4500~4000年。
     遗址为一个6~8米的土墩,面积7600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采集的石器有石片、磨制石斧、锛、凿等;陶器有三角形扁鼎足、柱状鼎足、豆足、高领罐口沿、卷沿罐口等,多为红褐陶,另有橙黄陶、红胎黑灰陶及黑陶、灰陶。动物遗骨有鹿角、兽骨、野牛牙等。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北宽85米,东西长90米。

      码头潭曾一度错误喊成“马投潭”,经成君忆老师多年奔走呼吁才得以纠正。此纠正过程虽艰辛,但误喊错名,此事之来历则更为离奇,叫人哭笑不得,难堪之极。

      自1957年东西湖围垦以来,有人放言:“五七年以前,东西湖荒无人烟,根本没文化……”不久有人就写(讲)出“马投潭”这,极其荒诞的故事。

      很快以讹传讹,硬把好端端的一个码头潭硬喊成“马投潭”。我查阅文史资料,清康熙(年)以前,这码头潭渡口,人来客往就十分热闹。外出的人在此弃船登岸,回乡者则下车登船。《依云楼集· 避地雨山记》:“於是过码头潭渡,石潭泾、东流港始达柏泉......”

      这荒诞无稽的“马投潭”的故事(据说是某位领导写的),曾在东西湖流传几十年,这错名也跟着喊了几十年。

      其故事是这样讲的: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吝啬之人,此人不思进取,爱在抠上下功夫。他养了一母一公两匹马,其公马还是四年前这匹母马所产之子。此人长期靠这两匹马驾辕赶车养家糊口。

      这年春季又到马匹的发情期,此人想,我如像上次那样,将母马牵去配种岂不又得花钱,而且数目还不菲。如今我已有两匹马,还是一公一母,何苦再花那冤枉钱......

      他怕这母子马匹碍着面子不干,于是想出一个馊主意:用黑布将两匹马的眼睛蒙上,这样,两匹马彼此就互不认识了。他试着去做,这样一来,果真如愿以偿。

      就在他赞赞自喜,自认为捞取了一个大便宜;在他帮马匹揭去黑布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就在他揭掉母马遮眼黑布瞬间,马母看到前来配种的竟是自己的孩子,顿时羞愧难忍狂奔而去,笔直跑向路尽头的深潭,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小马看到母亲已跳深潭,悲痛欲绝的它,也跟着跑向深潭并跳了下去。

      此人,为了纪念他心爱的两匹马,将此深潭叫做“马投潭”,随着时间推移,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马投潭”的名字叫开了。而原名码头潭,反倒被人遗忘。

      在此,我想说,这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武汉地区那句骂人的脏话:“个把马而养的”是不是也出自此人之口……



马.jpg
荒诞故事的影响还在
马1.jpg
遥望码头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昌顺:马头潭之名并非是东西湖围垦之后某个领导讲的或写的编篡而成为人们流传开来。而是早在围垦前就在周边人们口中流传。我小时常听父兄及乡下老人们谈论这个公母马的故事。至于来源和真假并没有人能考究清楚。但周边及东西湖区的人们就是这么传说的。至于说因发现了古人居遗址或有古码头遗迹(据说是有青瓦砖碎片垫路至潭边和潭边有疑似码头遗迹)。但仅凭疑似遗址就断定马投潭名是荒唐而应为码头潭,也未免太武断。何况凡临水而居的水塘河边都难免有简易码头和碎石瓦片路,甚致多路多码头,这是人们生活设施的一部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也不能证明有码头就是码头潭,更不能证明原名马投潭就是荒诞的。也不能因为某个人说是码头而非马头就把一个有着成千上万人口中流传经年的地名否而擅改。不要让改名成为某些人成名或推销私货的手段。没有完全定论的东西可以有多说并存,不要轻易否彼肯此。对于一个旅游项目,一个优美的传说即使荒诞也比冷冰冰的名字更吸引人。何况中国大多优美传说都是荒诞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