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735|评论: 8

[原创] 丝绸之路:好一朵茉莉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4 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斌夫
茉莉花15.jpg
丝绸之路: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6.jpg 茉莉花18.jpg
花 歌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哎,香也香不过她啊……这首名动中外的民族五声音阶中国民歌,源自于明代江南民间谣曲《鲜花调》,各地衍生出不同版本,曲调、风格大同小异,词曲多关于青年男女爱情,最有名者是江南风格版本的《茉莉花》。
1942年冬,文艺工作者何仿到江苏南京六合金牛山区采风,记录了民间艺人传唱的民歌《鲜花调》,1957年完成曲、词改编,将原词中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鲜花修改整理为茉莉花一种,《好一朵茉莉花》词曲江南现当代版本风格至此基本定型。
与现当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早已收编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原始版本,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12段唱腔《花鼓曲》,前两段重叠句唱词称为《鲜花调》,以此为基础发展为《好一朵茉莉花》。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收录《好一朵茉莉花》于《音乐辞典》。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将《好一朵茉莉花》曲谱,记录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最早的《茉莉花》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清代中晚期道光年间(1821或1837)的《小慧集》里。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在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中,将《好一朵茉莉花》重新编曲为女声合唱作为主题音乐。1998年,美国宇宙飞船搭载《好一朵茉莉花》乐曲,飞往外太空寻找外星球生命密码。
茉莉花3.jpg 茉莉花21.jpg
花 朵
鲜为人知的是,茉莉花作为一种“准国花”级别的灌木花香植物,并非我东方古国原产,而原产于地中海-爱琴海岸的古罗马帝国(古称“大秦”)。西汉,随着罗马军团东征,茉莉花物种沿亚欧丝绸之路传入南北陆上丝绸之路交汇地——葱岭(帕米尔高原),在中亚波斯(今伊朗)、南亚次大陆印度河-萨瓦拉斯蒂河流域(古印度西部,即今巴基斯坦)和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古南越辖地,即今越南、老挝、柬埔寨及泰国北部)繁衍。在古印度(秦汉称“身毒”、隋唐称“天竺”),茉莉花一直被视为佛国吉祥花,与瑞香花、忍冬花(金银花)、石榴花并称佛教“四大圣花”,尊为圣花之首。传说头上簪着珍珠型茉莉小螺髻的佛祖释迦牟尼,常在茉莉花园诵经。
东汉末期、魏晋南北朝,茉莉花冠以“佛香”(佛国花香)、“天香”(天竺之香)之美名,随佛教及瑜伽等一道,传入中国闽粤、江浙和巴蜀等地生根发芽孕蕾吐蕊。正如宋人王十朋诗言:“茉莉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
至唐宋,茉莉花遍植华夏各地。
汉唐以来,牡丹以其皇后、贵妃般的富丽绰约风姿荣膺“国花”殊荣。茉莉一入中国,便以飞燕、西施般的清纯窈窕媚态与牡丹齐名争宠。唐太宗率先赋诗赞美茉莉:“冰姿素淡广寒女,雪魄轻盈姑射仙”。牡丹花丰满端庄,仪态万方,雍容华贵,色艳而微香;茉莉花天赋仙姿,玉骨冰肌,超凡脱俗,色淡而香浓。牡丹与茉莉,并称“国色天香”。中唐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晚唐皮日休“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南宋辛弃疾“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等吟咏“国色牡丹”、“天香茉莉”的佳作名句灿若星汉。
茉莉花成了宋代皇宫贵胄御用花卉,被著有《大观茶论》的北宋徽宗钦定为“八大芳草”之一。南宋孝宗礼置茉莉于宫中,鼓以风轮,清香满殿,用以消暑纳凉。宋人江奎则《茉莉》诗赞:“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头”;“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杨万里赞羡茉莉花香香过最名贵香料龙涎香:“茉莉独立更幽佳,龙涎避香雪避花。”观赏、嗅闻、品食、泡饮茉莉花,一时成为宫廷御苑“香疗”之首选。
至晚清,慈禧太后偏爱茉莉,将其尊为“国花”。
清代诗人王士禄《咏茉莉》:“冰雪为容玉作胎”!高贵馨雅的茉莉花,千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底和心里,是何等的冰晶玉洁。
茉莉花26.jpg 茉莉花19.jpg
花 茶
茉莉花以别一种形态与人们身心融为一体,当属茉莉花茶。茶系可分六种半:绿、黄、青(乌龙)、红、黑、白、花。经典意义的花茶,是依从于绿茶等而生成的茶之“半种”附类。花茶以茶汤为体、花香为魂,独具风格与韵味。茉莉花茶,从制作工艺上习称“窨花茶”,是指用绿茶、白茶、乌龙茶等原料为“叶底”或称“茶坯”,加上茉莉花六次甚至九次“窨制”出来的“带花的绿茶”。
而今,爱饮茉莉花茶者,唯余京畿、川渝、东北三地;当代茉莉花种植大县是广西横县、四川犍为,全县满山遍野数十万亩茉莉花蔚成“香雪海”,国家授牌美誉为“中国茉莉花之乡”。
人们或许不知,最早窨制茉莉花茶的,不是四川,而是福建福州、政和,至少自唐宋始。福州籍文学家冰心,在散文名篇《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中,情有独钟地赞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茶香和花香溶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有民谣唱曰:“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扉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足见福州茉莉花种植、茉莉花茶窨制与泡饮之风尤盛。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一次从福州收购大批量茉莉花茶,自长乐港上船,赠送世界各国品尝。晚清,慈禧钦定福州茉莉花茶为贡茶。清末,俄国人在福州开设第一个用机器制茶的花茶厂,茉莉花茶大量出口欧洲。从此至今,茉莉花茶一直作为外事国礼用茶之一。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已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元明之际,浙江杭州、绍兴、金华和江苏苏州、南京等地,茉莉花茶窨制风靡一时。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与杨升庵、解缙并称“大明文豪三大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豪门大户,是青藤画派开山鼻祖和国画泼墨大写意创始人。清人郑板桥自诩“青藤门下一走狗”,今人张大千拜尊徐渭为泼墨一代宗师。徐渭自称“六痴”:“书痴、画痴、酒痴、茶痴、花痴、花茶痴”,时常关门潜心研制茉莉花茶及其他各种花茶,视为公务之余最大爱好。
茉莉花22.jpg
明清之后至今,只有四川盛产茉莉花茶,北川“沸泉”和成都“三花”最有名气。传统的茉莉花茶,多以夏秋老叶、茶梗和连枝带蒂老花简单窨制而成,不过是老茶客酷爱的汤色深黯、茶味苦涩的普通茶品,或以往老北京前门街头巷尾的大碗茶。
制作茉莉花茶,先加工绿茶或白茶茶坯,同时处理鲜花之后,再拼合,窨制,散热,起花,完成鲜花吐香、茶坯吸香——叶芽与鲜花深切亲吻的全过程。根据所用不同的绿茶茶坯,制作出花茶成品有银针茉莉、龙团珠茉莉、毛峰茉莉、秋叶茉莉和“碧潭飘雪”等。银针茉莉花茶、龙团珠茉莉花茶和毛峰茉莉花茶,是花茶精品;而碧潭飘雪茉莉花茶,是明朝巨匠徐渭后人、当代巴蜀茶文化泰斗徐金华先生所创“徐公茶”,把茉莉花茶做到了极致和最高境界,是极品。碧潭者,早春绿茶嫩芽做坯,汤色碧绿,心静若水;飘雪者,鲜嫩茉莉花瓣儿飘逸于茶汤之上,洁白如雪,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碧潭飘雪”的出产,为茉莉花茶赋予了划时代的全新意义。
茉莉花茶可以用功夫茶艺来冲泡,也可以简单地用盖碗儿泡饮,还可以直接放进茶杯焖泡即使一天也不影响其茶香味。泡茉莉花茶,水温要求80~90℃,一般冲泡3~5分钟即喝。古人说:饮用茉莉花茶,“一口为喝,三口为品”。泡饮茉莉花茶五步:冲泡,闻香,品饮,欣赏,回味。
茉莉花茶性平和而清凉,兼具茉莉花和绿茶两方面的活性物质和保健功能,两全其美,最宜春天饮用。除了肠胃堵塞、经常失眠和体虚贫血的三种人不宜饮用茉莉花茶外,茉莉花茶有养心安神、化解抑郁、活血醒脑、健脾理气、美容养颜、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抗菌消炎、疏肝明目、降血压、降血脂、排宿便、防辐射、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何乐而不饮?
吸收了茉莉花香的花茶,娇嫩叶芽在茶汤里悄然复活,汤色黄绿明亮,洁白花朵在茶汤中再度盛开,香气灵动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小啜一口,唇齿留香,闭目养神,美若天仙、芳似茉莉的盲人歌手刘赛悠扬婉丽、清新透明的歌声,恍若从天边传来在耳畔,轻轻萦绕: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哎,谁也比不过她啊,
我有心采一朵戴哎,
又怕来年不发芽啊……
茉莉花25.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2-19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8-2-19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2-1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

发表于 2018-2-1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香,茶好,歌美。。。

特别是茉莉花那首歌,和其萨克斯独奏曲百听不厌!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巴蜀文化巨人书系-四川(巴蜀)古代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编著:刘斌夫
状元文豪杨升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开篇即引用当朝状元、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四川成都新都人杨慎(升庵)的传世名作《临江仙·廿一史弹词·说秦汉》而广为流播。三百年间一升庵!著作等身、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巨人杨升庵因涉皇统党争等祸,屡遭贬谪陷害追杀,充军流放万里云南边陲数十载,终老残生。杨升庵与才女黄娥夫妻情事,传为坊间佳话。
前 言
青莲寺旁读李白,岷江朗润东坡居。自古蜀中出英才,长风万里写传奇!
巴山蜀水是中华文化的丰盈储仓。因了上古中古长江上游曾经与黄河流域共生互动、并驾齐驱的繁荣与昌明,近古渐趋封闭与相对衰微,崇山峻岭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文化厚土,形若巨大的聚宝盆,蕴藏和存留着中华文化的独家秘笈与深刻印痕。
四川是古丝绸之路的最早发源地。陆海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通衢要津。经济与文化因不断广泛交流而更加开放与发达。
四川是移民文化大省。全国各地贤才俊杰汇聚巴蜀盆地。移民文化是巴蜀文化的最典型特征。巴山蜀水之所以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盖因移民文化的大背景中,千秋万代深层交融、不断承继着华夏文明古国每一块土地每一个民族每一脉民系的文化基因。百科全书式的四川(巴蜀)文化巨人波谲云诡的人生际遇与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标识着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高度。
中华巴蜀文化巨人书系-四川(巴蜀)古代文化名人系列丛书,包罗承前启后、影响世界的李冰、文翁、司马相如、扬雄(子云)、落下闳、张骞、诸葛亮(孔明)、李白(太白)、杜甫(子美)、李商隐、苏轼(东坡)、文同(与可)、陆游(放翁)、秦九韶、杨慎(升庵)、李调元16位文化名人,其历史渊源、国运家世、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传奇人生、曲折命运、卓绝才华、惊世成就、爱恨情仇、趣闻异事,醒脑开智,颇值诵读。
对中华(巴蜀)文化名人秘史的全新解读,是打开中华文明神秘宝库的第一把钥匙,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力,再度洞开通向世界的门窗,冲出盆地意识,扩大对外开放,推促经济崛起,催唤文化复兴的必由路径。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皆奔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驾到京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文豪杨升庵 封底.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dc39ac24b68242e283d0a56bb22743b4_th.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