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古镇,福山福水福德:蓬安福德镇和段家沟人的板眼多
福德镇位于蓬安县东南,距县城46公里,是全县最为偏僻的镇子。这里紧靠318国道,与营山、渠县、广安、岳池交界。两面高山夹着一个大坝子,福德镇处在坝中。
福德镇有个传奇的故事,张献忠剿四川,明朝一个武林高手,帮助朝廷坚守唐家场(福德镇旧址),受伤后被一尼姑搭救。这位武林高手后来与尼姑产生了爱情,结了婚,十分恩爱,生儿育女。这个武林高手高兴地逢人便说:“福德场真是有福有德的一块福地。”后人在武圣宫门上题“福德祠”三个大字,便改称为福德场。
据传说福德镇旧址在段家沟,叫唐家场,因失火,场镇被毁。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坝上有三古庙,朝拜者甚多,逐步成场,人们称“庙坝新场”,现为福德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解放前,有街道3条,老正街(米市街)长400米,宽3—5米;老横街2条,共长200米,宽4米。
福德镇地处平坝,稻谷颇丰。古时候的人穷,穿不起布鞋便穿草鞋。福德人聪明,晓得如何才能挣得到活钱,收了谷子,吃了大米,谷草也不能浪费,便家家户户都打起了草鞋,家家户户做起了草鞋生意。他们不仅打人穿的草鞋,还要打牛穿的草鞋。福德没有草鞋市场,他们便挑着走渠县、跑广安、下南充,送杨家镇、罗家镇。送去一担草鞋,背回一背盐巴。四处去卖草鞋,他们就凭借着草鞋的手艺,打拼出一个草鞋市场链,寻找到了“活钱。”
福德人不仅打草鞋,还织土布,并开有两家染房,还有几家铁匠铺。
有了生意,市场便活跃了起来。别看福德镇旧时小巧而玲珑,经济却不落后。宗教还特别盛行,在场镇上有关帝庙、禹王宫、文昌宫等好几座 庙子,个个都戏台子。在这坝子中还有石泉寺、五通庙、观音寺、雪崩寺、花庙子、星云庵(团包山观音寺)、段家大庙、华仙寺、万寿宫等共计十二座庙子。
福德镇赶场,夏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湿脚。街的两边都修有街亭,屋檐水流到街的中间。这是福德镇的一大特色。旧时的福德人,乐善好施。福德至渠县新市乡大约五公里,福德至新河乡约6公里,旧时福德人便组织人力物力修了官道(石板路)。
别看福德镇小,茶馆便有七八家,茶馆中还有专门为人打扇的,餐馆栈房七八家,白天他们开餐馆,晚上开客栈,福德镇没有啥子特色小吃,古镇上最驰名的要算福德酥肉了(蓬安名小吃另有介绍)。听老人说,镇上人家最会炸油砣子,所以酥肉炸得漂亮。镇子上商旅颇多,酒作坊3家,冷酒馆数家,逢场天十分热闹。
福德镇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土匪出生的周建光,“义”号上的舵把子,国民党时期的副乡长。可是,他还与中共福德镇地下党有着秘密的联系。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福德镇有个卿善光的人,经渠县段娥介绍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卿善光并发展了刘元亨、刘元光、周子军等人,1937年组建了中共福德地下党支部。地下党的几位同志都是木匠出生,以木匠外出做工掩护真实身份。党支部在福德镇8村秘密开展工作,一天几位同志正在谷子洞开会,被人发现告密。周建光将周子军藏于猪圈下,事后又将他们秘密送出了福德镇,党支部未遭到破坏,保存了地下党的有生力量。
说起福德乡镇的古时候的文化生活,老人们真是滔滔不绝。乡场上逢年过节十分热闹,少不了舞龙、舞狮,划旱船,戏班经常光顾,川戏玩友也特别起劲。问及看戏买不买票时,老人们都说,要买票。舞龙舞狮都得花钱,钱从何来时?老人们说到一个人,他叫周体哉,国民党时期他当个伪连长,回到家乡他当起团防,他还是个讲圣谕的高手,他还当起了舞龙会的会首。钱,就得在买卖中抽头。抽头也很简单,无论做啥子生意,都得抽,卖柴的抽两块,卖菜的抽两窝,这样东拼西凑,便把钱凑齐了,逢年过节大家也有了看头,大家也非常乐意。
解放后,沿福德至渠县公路两侧建房,逐渐形成新街1条,长300米,宽12米。1985年,镇上人口 581人。全场占地4.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含住宅0.28万平方米;解放以来改建新建房屋1.5万平方米)。其中,4个乡镇企业0.26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0.56万平方米;福德小学0.2万平方米;简易影剧场0.04万平方米;乡卫生院0.16万平方米;行政、经济管理单位0.16万平方米;私有住房1万平方米。农贸市场占地0.1万平方米。据说福德镇最近规划还有一条大街即将建设;西安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将经过福德,并设有出口。
草鞋之乡的福德镇,今非昔比,越来越大,越来越阔气,越来越漂亮,高楼林立,并有德寿核桃林作为经济纽带,唱响了核桃经济,现有4000多城镇人口。
被采访人:周洪宪,男,1937年6月生,福德镇人。
陈太平,男,1933年10月生,福德镇人。
采访人:伍程鹏 男 1952年10月生 原攀钢职工。
杨又红 男 1953年11月生 蓬安文广体局干部。
邓四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