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兴趣了了,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剑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反驳、寻找漏洞,我攻击、诡辩,总想压别人一筹。我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总是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墙角才肯罢休。
可是,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一段话:“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错就错在,把辩论赛的那一套拿到平时的讨论交流中,拿到日常人际交往当中。身边的人不但不觉得我厉害,反而觉得我自以为是、偏执狭隘,不但不佩服我,还孤立我远离我。
对我来说,始终想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还有什么意义呢?
2、
兰兰是我的闺蜜,每次和男朋友吵架,她都要逼到对方低头认错为止。可偏偏他男朋友是个认死理的人,喜欢和兰兰就事论事讲道理,一定要说出个是非对错来。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起,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动干戈。吵架的结局经常是:
男方:好好好,全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女方:什么叫“行了吧”,你这是什么态度?
男方:我都认错了,你还想怎样?有完没完?!
女方:你竟然敢吼我,你再吼一次试试!
最后,两个人以分手告终。在一段亲密关系里,总想着战胜对方、吵赢对方,证明自己正确对方理亏,只会换来双输局面。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方,容易制造一种双方对抗的沟通氛围。沟通的目的是要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如果两个人处于对抗状态,所谓沟通就成了破坏性的了。
3、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呢?
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性喜欢胜过别人。相比处于下风,我们更喜欢在各方面占上风;我们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维护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常常让我们忘了沟通的真正目的,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之一。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是一种高情商,也是一种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