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关闭朋友圈的心情可以理解
防止被骚扰
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谓一圈在手,朋友的生活状态一目了然。笔者就有一朋友特爱刷朋友圈,他不是迷恋于发,而是迷恋于看,常常在晨起、午后或睡前,点开朋友圈或点赞或留言或转发,用他的话说,有一种“皇帝临朝批阅奏章”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乐此不疲。
实际上,朋友的这种状态如今在大多数人中普遍存在,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我们的日常。有时候刷朋友圈的瘾犹如染上了一种病毒,不由自主地吸引着你去刷新状态。高调的朋友圈主导者会通过发美图,发笑话,再不济发个心灵鸡汤来更新一下个人状态。自恋型也好,怨妇型也罢,都是向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说实在的,这种现象倒没有那么令人讨厌。
然而,微信朋友圈在不知不觉中变脸了。最招人烦的便是不断刷屏的广告、不明所以的拉票求赞等等,使你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心情,浪费了时间,便会有种关闭的冲动;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近年来,塑料致癌、飞絮是虫子等网络谣言也在朋友圈内泛滥成灾,真的让人无法容忍。
不想被社交工具绑架
无论是不堪骚扰,还是不堪浪费,都可谓“此事兹大”,因此关掉朋友圈,是值得理解和支持的。毕竟,朋友圈再好也只是一种社交工具。在互联网时代,一种社交工具的出现,迅速成为流行现象,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人们的交往,只能依靠社交工具进行,而且因为社交工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绑架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那就是一种不正常。很不幸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工具依赖”甚至“工具绑架”的情形,很多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深深受此影响。
现在,对于“工具依赖”和“工具绑架”的研究并不专业,但并不影响舆论自发的反思。调查显示,57.1%的受访者在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经常就是刷朋友圈。在朋友圈中不亦乐乎的人不妨想想,朋友圈有没有占据自己的大量时间?自己有没有把虚拟朋友圈当成现实?朋友圈中的一些内容,对自己是否真的具有价值?从价值层面讲,不必谈朋友圈色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正确定义朋友圈,节制使用朋友圈,正视这么多人想关闭朋友圈的提醒,并不是一个虚妄的建议。
想关闭朋友圈未必是件坏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各人的情况以及对待朋友圈的态度各不相同。只要是基于清醒和独立而作出的判断,无论是关闭朋友圈,还是活络朋友圈,都值得支持。对于关闭者来说,这有可能是一个新开始。既然朋友圈已经带来恐慌,并且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工作生活学习,倒不如关闭。也不排除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还会回来的”。如果因此重新认识社交工具,妥善处理好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关系,也是一件幸事。对于坚守者而言,如果因此适度调整,让朋友圈成为工具而不是成为朋友圈的工具,显然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综合来看,想关闭朋友圈未必是件坏事。别看现在很多人沉迷在朋友圈中,不排除未来有一天,会懊悔自己成为朋友圈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闭朋友圈的提醒真实而尖锐。
从市场角度出发,也有思考的价值。几天前,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反思,“熟人社交不是刚需,无法成为支撑一个产品的最大支柱”。对于熟人社交前景,暂且不去分析。但互联网发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想关闭的背后是不满意。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朋友圈未必有看起来那么强大,依然有自身问题。而这,既给其他市场力量提供了机会,也在提醒微信不断加强创新的力量。
还朋友圈一片清净
远离“代购、投票和晒宝”
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我们的日常,刷朋友圈也成了很多人的“固定动作”,然而,不断被投票、代购、广告信息刷屏,也让朋友圈变了味。有人调侃,如果说微博的“吉祥三宝”是“转发、滴蜡和祈祷”,那么微信朋友圈的“吉祥三宝”非“代购、投票和晒宝”莫属。微信朋友圈之所以让很多人产生了排斥感,是泛滥的“代购、投票和晒宝”惹的祸,是朋友圈“吉祥三宝”垄断了大部分空间,让最初的那份美好遗失在了公众的记忆里。因此,要想让更多的人对其“初心不改、心向往之”,保持微信朋友圈“容颜不老”,就需要远离“代购、投票和晒宝”,回归“交流的
乐园”本色。
把戒毒的尺子时刻存放在自己内心
微信朋友圈是一座自由的“围城”,圈外的人进得来,圈里的人也自然出得去,如果不想“深陷其中”,也完全可以走出这个“怪圈”的。
一是坚定自己的意志力,关闭或者不去刷朋友圈就行。如果不堪其扰却又难抵“诱惑”,那只能自食其果自讨苦吃了。二是在
添加好友时要学会拒绝。不要碍于情面或者所谓的交情而抛弃自己的原则,否则一旦“交友不慎”,结果便是“后患无穷”。三是可以有选择性地屏蔽一些好友的朋友圈。如果不想被那种广告帖或点赞帖骚扰,可以将对方在“设置朋友圈权限”中选择“不看他(她)的朋友圈”。
当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同有些人总是痛斥别人闯红灯但却管不了自己一样,我们自己也尽量不要发布一些让人厌倦的帖子,如此才可以带动周围的人群还微信朋友圈一片清净之地。(转自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