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6年,在农村当“知青”的他,第一次目睹了农村一年中最难熬的“青黄不接”的季节,这个季节的时间段是农历的二月到四月间。在这样的季节里,农村农户在生产队分到家里的口粮基本吃完,水田里除了水就是泥巴,地里的农作物还是青苗没有成熟。“荒月”持续三个月,这段时间里,缺吃少穿的农户在农村随处可见,大多数农民都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度日。
有一天,他刚认识的一个大哥在劳动的工地上悄悄对他说,晚上请他去家里吃顿饭,有这样的邀请他兴高采烈。到了晚上,他摸黑来到大哥住在半山腰茅草房里的家中。走进黑黢黢的灶屋里,在煤油灯昏暗的光影下,只见灶台上锅里是红苕混着少量的包谷粉子搅的糨子,清汤寡水,不见一颗米粒,另一小鼎锅里煮的是牛皮菜和还没有饱米的嫩葫豆,这就是下饭菜。大哥说,家里人填饱肚子的主食就是这些。他在想,每天都干重体力劳动活的大哥,一日三餐都吃这样没有脂肪、缺乏营养物质的饭菜,怎能支撑自己的身体啊。看到这就是大哥要请他吃的饭,他犹如打翻五味瓶,五味俱全的味道在心里涌动,他不知道该如何吃这样的晚饭。他问大哥的家人吃过晚饭没有,大哥说家人已经吃过睡觉了,这些是特意为他留下的,大哥用锅铲在鼎锅里翻动了几下只见锅底露出一小块煮熟的“盐板肉”。
现在的人们大多不知道“盐板肉”是何物,其实就是国家食品公司、食品站按照当时农民饲养的生猪必须实行“留一卖一”的国家政策,向农民一年一度宰杀年猪收购的边肉。当时小县城的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十分落后,食品公司、食品站没有灭菌制冷设备,没有冻库。为了长时间贮存鲜猪肉,食品加工企业要使用大量的、像指甲盖大小的工业用盐,用这样的盐撒在鲜猪肉上层层压实再堆码在常温的仓库里,时间长了鲜猪肉就变成了苦咸带涩的“盐板肉”。
鲜猪肉通过这种原始的、简单的加工处理后才可以保存半年。来年春荒时节,这些“盐板肉”大部分凭肉票供应给城市居民,剩下小部分再凭肉票供应给农民,这就是当年国家给农民供应的“栽秧肉”。就是这样的肉,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买得到的,因为人多肉少啊。大多数人家半夜起来在食品公司(食品站)门前排长队,或者通过找熟人、走后门费尽周折也不一定买得到,能够买到一斤这样的肉,那真是如获至宝。这样的肉,大哥家人都舍不得吃,藏在锅底留下来给他吃,他怎能忍心一人吃下。大哥及家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请他吃上这样一顿有肉的粗茶淡饭,他记忆犹新,乡亲们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直到今天他都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