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入党入团故事
许 龙
1963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邛崃县东安初级中学(邛崃二中)二年级四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班主任老师找我个别谈话,说条件不错,可以申请加入共青团,为全班同学带个头。几天后,担任校团支部书记的张老师也来动员我入团,她后来成了我的入团介绍人。半个月后,班里7个同学交了入团申请书。那年暑假后的第10天,也是我升入三年级后的第10天,校团支部召开发展大会,因品学兼优、家庭出身好,通过了的我的入团申请。第二天下午,团支部组织到郊外白鹤山秋游,庆祝新成员的加入。那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沿途硕果累累,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大自然精心勾画的色彩斑斓的秋收画面,让刚跨入组织大门的一群青年人倍感收获季节的喜悦。
1964年4月,刚过15周岁生日不到两个月的我,被团组织正式接纳,成为一名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共青团员。过去的青年人,大多把入团当作人生的一大转折,帮助我实现这次人生转折的人虽有不少,唯有团支部书记张老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胖不瘦,中等个子的身材;盘旋在头顶,黑黑的卷卷的短发;圆圆的脸蛋,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和一个让人总觉得笑得合不拢的嘴;一团和气,助人为乐……总会让人难以忘怀。是她,第一个动员我写了入团申请书;是她,自愿当了我的入团介绍人;是她,孜孜不倦地找我谈话七八次,指出我的长处和不足,指明努力方向。特别是我成为共青团员后,她送我的一段话,让我受益终身。她的那句话是,“入团,是一个人进步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做人,就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对得起父母、对的起国家的人。人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就要不断地追求上进,不要遇到困难就回头”。这段话,令我至今难忘,成了一生中鼓舞我不断进步成长的座右铭。
1964年9月,我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邛崃一中,在高六七级一班就读。10月,被推选为共青团邛崃一中委员会副书记,书记由老师兼任。1966年初,出席邛崃县共青团代表大会,当选共青团邛崃县委员会委员。过了几天,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记得第一次写志愿书时,每一个字都那么认真,生怕有一个字错了;写完了一遍又一遍推敲修改,害怕出现一丁点的错漏。可惜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让我的入党之梦破裂,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愿望落空。
1968年4月,我穿上军装步入军营,开启了17年的军旅生涯。1969年9月,同样的秋高气爽,人民解放军汽车某团修理连召开任命大会,入伍一年多的我被任命为电工班班长,同时任命的还有3人,全是1968年入伍的战友。连长颁发任命书后,下来单独找我,鼓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年前破灭了的入党梦,在那个果实垒垒的秋天,又一次被点燃。特别兴奋的我,开始写第二封入党申请书。虽然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也不敢有半点马虎,一字一句推敲,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叙述,整整写了一个星期。要想入党,党组织不光看你怎样写怎样说,而是看你怎样做,这是1946年入党的老父亲经常叮嘱我的一句话。我按党章要求,照父亲的嘱咐办,学习、工作、训练都朝连队的高标准方向奋斗。1969年11月,连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新党员发展培养对象,我以党员人数笫二多的票数,获得了连里第一批培养对象的资格。
人们都说,入党是一个不断接受组织考验的过程。1970年2月,第一次讨论发展我入党的党员大会在修理连俱乐部里举行。不幸的是,这次出现了意外。
那天的支部大会,按《党章》规定的程序分5步进行。首先,由6名入党申请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个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二是由党小组长和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发展对象的主要情况,对同意不同意其入党提出意见;三是支部委员会报告对申请入党人的审议情况;四是与会党员发表意见,逐个对申请入党的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五是与会党员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是否接纳申请人入党进行表决。
俱乐部里的人挤的满满的,除了36名党员外,6个被讨论的发展对象也出席了会议。会开的特长,发言时出现了少有的争议,大约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午饭哨声响了才散会。讨论同不同意发展对象入党时,对其中的两个产生了争议,一个是担任电工班长的我,一个是担任修理班长的小李;而4个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战士对象,却意外地获得全票通过。
讨论我时,32个党员赞成,1人反对,3人不表态。反对的原因么,反对的人没细说,会议主持人征求他的意见后归纳为“干部子弟,小知识分子,喜欢表现自己,应该再考验考验”。赞成的党员不同意这个说法,双方产生争议,特别是在“喜欢表现自己”是对还是错上,各执一词。
另一个争议对象修理班长小李,是团里篮球队打球打出了名的5号小前锋,被誉为军区后勤部篮球友谊赛“最佳前锋”,场上场下乐观好动,常把头发剃得干干净净,人称“光头小5号”。反对的意见是“剃个光头,嘻嘻哈哈不严肃,驕傲自满,培养培养再说”。
会议开了一上午,仍然统一不了意见,表决自然通不过,支部决定我和小李的发展问题3个月后再开会议决。
听了归纳的反对意见,我的第一感觉是惊鄂,仿佛数九寒天掉进了冰窟窿里似的,从头冷到了脚。会后,我和小李情绪低落。排长、连长、指导员,甚至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分别找我俩谈话,意思无非是要我们正确面对党员意见,自觉接受组织考验,不要影响工作,争取早日加入自己的组织。
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父亲知道了我入党受挫的事,请人给我带来一封3页纸的家书。父亲高小文化程度,在八路军游击队和战争年代的解放军里,被人称为“秀才兵”。解放后部队干部战士文化水平提高,他的高小文化就跟不上大伙了。他从来不写信,也不写什么文章,讲话也不打草稿,常笑话靠稿子讲话的人是“假斯文”。父亲那封3页纸的家书,现在我都觉得是请人代写的。不管是他自己写的还是请人代写的,信中娓娓道来、语重心长的话语,却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和洗礼。
感人肺腑的信中谈及的,是带父亲出来抗日的游击队长和侦察员1946年春在战斗中牺牲临终时,留给父亲一句“抗日到底,保家卫国”嘱托才闭上眼睛的沉痛回忆;是山西老家东观乡投军抗日的86个青年农民中的84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往事叙述;是父亲所在团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只剩下100多人的情况下,仍然前仆后继,舍身忘死,攻下了敌人的42个碉堡,为太原解放作出贡献的真实记录。可以说,信中字字血,句句泪,把无数革命前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解放全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生命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表达的淋漓尽致,感人之深,让我这个还在为支部大会上的一句批评计较的晚辈汗颜不已。
在父亲的教育下,我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党员的批评。我终于认识到,支部大会开过快一个月了,还在为会上党员“好表现自己”一句批评纠结,说明自己还有私心杂念,没有树立“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观念,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理解不够。党员的批评,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而是给我的忠告,防止我的进步走偏方向。我应该用党员的批评作镜子,随时检查思想和行为,用党员标准规范个人行为。从此,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事事处处严格要求,努力在思想、工作、学习、训练和执行战备保障任务中创造一流的业绩。
1970年4月8日,党支部再次召开大会,讨论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问题。会上,我的表现和业绩受到与会党员的一致肯定,全票通过接纳我加入党组织,上报上级党委批准。5月17日,党组织正式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和我一同获批的,还有修理班班长小李以及另外几名入党积极分子。
1970年7月1日党的生日,团党委组织全团的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当我举起右手,面向鲜红的锤子斧头旗帜宣誓的时候,心中感概尤然而生。通过努力,通过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亲爱的党啊,我终于投入了你的怀抱,没有辜负像父亲一样的革命前辈和团支部书记张老师一样关心我的人的期望,选择了一条信仰神圣、使命光荣、道路曲折、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开启了人生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