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摄影散文”
摄影这些年来,我不仅享受着快乐摄影,也享受着摄影快乐,特别是在探索影像的呈现方式时,那更是其乐无穷。我喜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拍摄的影像,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我以为这种对影像的呈现方式可以称之为“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就是视觉语言与文学语言有机结合的综合艺术,换言之,就是将若干有着内在逻辑的碎片按照特定主题或者特定关系组合(编辑)在一起,通过影像讲述的故事以及文字的陈述,从而表达摄影者的认知、抒发摄影者的情感。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去实验“摄影散文”的拍摄、编辑与呈现。
一、关于“摄影散文”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摄影艺术呈现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人们观看影像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图文并茂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既推动了图片与文字的互动,也促使了摄影与文学更加紧密地结合。
1、“摄影散文”贵在“用心”。这里所说的“用心”,就是摄影者自身真实情感的表露,即用心拍摄、用心陈述、用心编辑。这是因为摄影散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无论是景还是事,都必须有感情的灌注。其中的景、事、人,总是在抒发摄影者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表达摄影者内心的情思、情韵,从而让读者去理解摄影者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认知,去感受摄影者的情绪,去和摄影者一起思索。摄影散文除情感之外,还应有摄影者对于世事、人生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使读者产生共鸣,形成共振,获得一种深深的启迪。
2、“摄影散文”必需“自然、朴实”。一组好的“摄影散文”,总能将我们带入或诗情浓郁、或妙思联翩的天地。这是因为“摄影散文”的语言呈现方式是图文相伴,自然朴实,两者相辅相成,相得宜彰。影像中的景与人,决不是景与人的简单组合,美文的情感抒发,也决不是无病呻呤。由于影像的本性天然,写景、叙事,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悦,由于美文的情味韵致,咏物、论理,给人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意境界。总之,“摄影散文”在平常之中体现出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使读者在“摄影散文”的自然朴实之中得到升华,在美雅之趣的熏陶中获得趣味及性情的培养。
3、“摄影散文”应当“形散神聚”。这主要是因为它选材范围的无拘无束和它表现形式上的自由灵活。从选材上看,大到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文,都可以进入“摄影散文”之中。从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上看,可以随意穿插,有如天马行空,亦如随意散步。尽管如此,但其表现形式依然是“形散神不散”。图片与文字直抒胸臆,从不装腔作势,从形式上看,似乎散漫无章,然而,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首尾相联,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关于“摄影散文”的思维方法
摄影作品是客观生活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产物,而摄影者的思维在摄影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艺术形象的血肉,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
1、要有“隐相思维”。
“隐相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可以说是将有形之物转化成无形之用,给那些景物和瞬间事物,赋予更多的想象空间,使作品能够产生阅读后的思辩和思考。
摄影者要注重作品的意境。在创作实践中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尽量回避简单地纪录客观物象,或者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从而体现自己思维的创新性、独立性,新颖性。要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的意境,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让作品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取得和谐的体现。
摄影者要注重作品的思辨性。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摄影语言,进而展示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这就要求以哲理思辨、人文底蕴和创作素养为基础来进行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可以担当哲学般的思考,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的需要。教人“思辨”,教人“理性”,教人在“心灵选择”的时候思考、认知事物,重视自我与社会的联系和差异的表达。
摄影者要注重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能照搬套用过去的经验,要努力去除那些“似曾相识”的、摸仿的、没有陌生感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再现物象,而且要创造出全新的形象。这就要求拍摄者和观赏者通过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去感悟出看不见的“隐相”所表达的情绪。其实,观众对摄影作品理解也需要有一个想象的空间。
2、要有逻辑思维
“摄影散文”一般都是以组片的方式出现,而这种组合都是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关系。换言之,就是要为影像建立起内容与形式上的秩序以及逻辑和节奏,并以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赋于影像自然流畅,恰如其分来展示外观,最终表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一种深刻的价值观。
摄影者要注重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具体来说,就是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链条或者逻辑主线,要保持事件前后的连贯性,准确表现人物事件存在的逻辑关系,要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而有效地把握好其中的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平行关系等。总而言之,摄影者在拍摄编辑摄影散文时,要让影象有生命,有灵魂,有主题。让形与神、情与理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回避客观物象的简单纪录,回避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真正达到自然与生活,艺术与景象和谐统一。
要注重艺术表现的逻辑。除了叙述事实之外,在影像的组合编辑中,为了强化影像的艺术感染力,往往还需要增强某种艺术表现,或者需要增强表达某种情绪和情感,这种需要就是艺术表现的逻辑。所以要根据主题和情绪的需要处理好整体影调与个体影调的关系,整体色彩与个体色彩的关系,影像与文字的关系,表达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要注重观众的心理逻辑。摄影作品不仅要能满足于人的视觉愉悦感,还应注重观众的心里需求。通过再现客观事物和形象揭示其本质,使作品超越影像的本身,给阅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影像要让观众能看清楚画面的内容,对于影像的关键信息一定要交待清楚,要通过全景、中景、特写来满足观众情感共鸣时的需求。因此在影像的处理上,要把握好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的关系。
三、关于“摄影散文”的呈现方式
“摄影散文”不仅仅要表现人物、事件、景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影作品把自己对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要有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也是一种情趣以及胸怀,是建立在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摄影者要坚持人文关怀的视角,透过影像真切地传递人文情怀。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用心地将镜头对准现实社会现象,用影像记录人们生活的精神文化现象,通过影像表达出人文关怀的内涵信息,并将影像进行传播,这是摄影者和摄影作品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实,影像就是一种现实的仿像,拍摄者也仅仅是影像的制造者而非现实的还原者,而阅读者对于影像的认知,更是来源自已对拍摄者制造出来的影像的联想和认同。即使若干年后,影像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东西也许都没有了,但作品讲述的故事以及画面中情感却是磨灭不掉的。这或许就是摄影的魅力。
摄影者要寻求拍摄者和被摄对象之间的共生关系。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的观念,尊重被拍对象,努力让拍摄者和被摄对象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拍摄者居高临下怀着悲天怜人的心态去拍摄他人生活中的阴影面,不但不能还原真实本身,有可能落入拍摄者自身的思维陷阱。换言之,拍摄者可以自由的选择介入的视角,其本身的立场、修养和学养,影像捕捉的技艺,都会反映在其拍摄的影像中。
2、要寓情于景
情感是影像的灵魂,没有蕴含感情的影像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其主体情感表现形式及主体形态呈现方式也会出现多样性,或拍摄者直接抓摄现场瞬间氛围和人物瞬间情绪,深入发掘心灵深处的情感变化,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借题发挥”、或“借古讽今”。
摄影者要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情感揉进艺术形象之中。也就是通过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构图的取舍和光影的控制,从而达到“景生情,情生景”的效果。当然这也取决于摄影者自身在人生中所经历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正是由于摄影者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化素质、性格爱好等等不同,对情感的认识会有差异,所以,就会构成情感表现的不同形式,哪怕是拍摄同一事物,由于个人情感体验不同,拍摄的作品感人效果、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摄影者要要注重摄影过程中情感和形象的关系。情感推动了形象,形象逐步明晰;形象深化了情感,情感渐次浓郁。随着摄影创作过程的开展和深入,物与情俱进,情感与物相也随之清晰,最后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域。摄影者和欣赏者通过画面形成情感上的交流,在作品的视觉感和作品的生活意义上形成共鸣,从而通过情感传递拨动读者的心弦达到共振效果。总而言之,摄影者的个性、人格、才情、趣味,都会在“摄影散文”中得以呈现。
2018年2月春节于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