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记者从成都市民政局官网获悉,成都27条道路命名方案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公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7条新命名的道路中,包括花照里、子云里两条以“里”命名的街道。
为何用“里”命名街道?据了解,一个城市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通名,应以“路、街、巷”三类为主,“大道”、“大街”为辅,对支路及以下级别路网,有效保护及鼓励使用“巷、里”。
在2016年出台的《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2020)》中就明确规定,路红线宽度在16米以下的支路,原则上通名使用巷、里。
而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上,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闾里”,《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听闾里以版图”。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
“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
“成都以‘里’命名街道,是从抗日战争之后才多起来的。”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成都街巷志》作者袁庭栋说。虽然唐代里坊制出现后,以“里”命名就很普遍,但是成都并未使用。
他说,中国以“里”命名街道的地方主要在华东。抗战时期,江苏、浙江等地的人才把这一命名方法带到了成都。“据我了解,成都现在以‘里’命名的街道,绝大多数都是抗战之后才有的,清代都是没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