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风俗,主要流行在现如今的南充市的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南部县等地方。
传说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在“蛴蟆节”,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扎“蛴蟆灯”。
“制作小'蛴蟆灯'首先要挑选细竹杆,竹杆不能太粗,除非做特大号的'蛴蟆灯'才用粗竹杆;然后把竹杆锯成两米多的长度,再把竹端平均破离开,用竹子编成圆圈固定在破离处,形成一种椭圆形状,然后把短截的蜡烛固定在竹圈内,最后用彩纸糊在竹圈外部,再把外表装扮得漂亮点就成了。”正在制作“蛴蟆灯”的张大哥给我讲解着制作过程。
“制作大型'蛴蟆灯'就需要三个步骤近十多道的工序。第一步用竹条搭架子,按吉祥的尺寸比例编制成雏形;第二步造型,用纸贴糊,外形一定要雄壮,形态要逼真;第三步修饰,给蛴蟆灯装上眼睛、编制一条虫叼在它嘴里,用毛笔写上祈福的语句…………每年我们镇上的村民们都会自己制作,制作好的'蛴蟆灯'一部分送给亲朋好友,另一部分卖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外地人,但更多的还是以赠送为主,卖不了几个钱的…………其实制作蛴蟆灯并不难,只是在制作时我们在享受着这个过程,边制作边用心祈祷着,把过去一年里不好的经历装进蛴蟆灯然后烧掉,祈求来年一切顺利,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