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出门回来上班,见那个小店已装修一新,一家布鞋店开张了。隔着玻璃看到,一些绣花和不绣花的布鞋很郑重很疏朗地陈列在橱窗里。
就在出单位大门的右手,第一个店面,是曾经竖立着十几高架的书,两矮架杂志的地方。那时候,那么多的书,紧紧地插在书架上,要取下一本来,还得费些力气。
有时在楼上开会,听空谈听得不耐烦了,下楼出门,一转身就踅进到那个安静的地方。信手翻翻书,偶尔与老板闲聊两句。也多半是关于书。
这种享受也是大书店不能比的。那里的店员着装整齐,但对书本身,大多没有什么知识。在小书店里,常常是看在老板懂点书的份上,可买可不买的书也就付钱带回家了。
一些书,过去已经买过,什么地方重版了,因为阅读留下的记忆好,或者仅仅因为喜欢新的装帧,便又掏钱买上一本。
朋友问我为什么不从网上购书,同样的东西,价钱会便宜很多,而且,人家还送货上门。这朋友给我的建议差不多没有不正确的,我采纳实行之后都得到很大的好处。从网上购书的建议肯定也是正确的。我只是觉得,除了满街卖吃穿用品的店,这个城市应该有这样的书店在。
北京一个在出版界有大作为的朋友,曾对我说过,为了让这些小书店存在下去,让我们的城市有些文化气息,政府应该有些特别的政策,比如减免他们的税收。但我们不是政府,我们甚至不确切知道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机制与动机。
对于一个爱书的人而言,让一个利润微薄的小书店存在下去的惟一方式,就是多去,多买书,而且不要求打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小书店里,常常遇到读者理直气壮要求打折。
因为不止网上书店这么做,城里的书刊批发市场,那里不仅做批发,也按批发价零售图书,大书城也有打折促销的种种手段。但是,这些小书店以批发价进了货,再来个八折或八五折,真的就没有多少钱可赚了。购书者要求打折当然理所应当。但我在这样的小店里,从来没有提过打折的要求,书店老板当然也不会主动给你这样的优惠。
前些天,留来办事的客人午饭后,和同事回单位,自然要经过那家曾经的书店。那也是一个爱书的人。两个人自然就又叹息了一回。他说,其实他自己已经好久不在这家店买书了,因为另一家书店老板愿意给更多的折扣。
我自然跟他理论了一番,我说,一本书折扣下来,也就一两块,两三块钱,大家不要这种便宜,这书店也许就不会关门了。我说,我就从来没有要求过老板打折,而且,要拿自己的书送人时,也是给老板打个招呼,请他十本二十本批发来,再按零售价给我。
同事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你稿费多嘛;第二句话,不要看打折一本那么点钱,经常买书,累积下来,也不是小数。我想,同事所说,都是事实。这个同事平常也不是一个特别计较的人。但是,我还是说了一句,可是,又一家小书店没有了。
这么过了半个多月吧,照平常的节奏,手里应该又有新书翻弄了。但是,身边方便的小书店没有了。而且,依我在这个城市生活十多年的经验,这种消失就是永远。
在这条长好几公里的大街两边,除了卖报纸和杂志的摊子,已经没有一家稍微有点模样与品质的书店了。我所说的这个区域,可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区,我们这个门里,是文联和作协,附近,有两个报业集团和一个广播电台。而在单位大门左手,是一所颇具规模的中学。这样的地方,应该聚集着多少有文化,做文化的人啊,但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个虽然不是最好,但还算有品位、有特色的一间人文书店就这样悄然落幕了。
那么,在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城市,还有多少不那么文化,或者说更物质更商业的地方,这样的书店就更没有什么能够存身的理由了。
昨天,要到外地去见一个朋友,想带几本自己的书去,下意识就到楼下,结果却一头闯进了摆着绣花布鞋的店中。又一次强烈地意识到那个不是最可爱的小书店是真正关闭了。
于是,开车去有大书城的地方,结果,大热天里,找停车的地方,再在大楼里那么多书里找到自己的书,花了不止两小时的时间。也许真是像那位出版界的朋友说的那样,该有什么渠道呼吁一下,政府应该为在这个城市里留下一些有特色有品位的小书店而制定点什么特别的政策了。
如今的每一个城市都很强调与重视文化。殊不知,这样的小书店也正是一个城市市民读书与否,读着什么书——也即显示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标志性的存在啊。
就在开车回来的路上听广播里说,这个城市的一个区制定了一个政策,为了促进就业,自己创业的大学生在经营中如果有轻微违法将不予追究,我因此想到两个问题:一、什么是轻微违法?这个轻与微的标准与界限何在,谁说了算?二、小书店同样也能解决就业问题,即便只从这个层面考虑,政府是不是也该有些特殊的保护性政策?
如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呢?我已经能预知答案。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我和其他代表一起,也向政府部门提出一些建议,也得到过很多礼貌但缺少实质内容的回答。现在,我所惋惜的是,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十多年里,这样的小书店是一年一年地消失着,消失以后,就不再出现了。而且,我相信,这种情况也不独是这个城市,中国所有城市可能都是这样的情形吧。我所说的还是省会所在地这样的大城市,往下,地市一级,特别是县一级,我自己足力所到,眼光触及之处,更是一种纯物质的聚集了。
2
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无可奈何地接受后发一点感叹,而不习惯于追问了。国人缺少追问的习惯。尤其是作为中国的少数族裔,更是没有这样的习惯。无论是汉藏两族都将一些教人视而不见,闭口不言的处世格言奉为智慧的结晶。见人所未见固然是一种智慧,不言人所不言更是一种智慧。
真的不习惯追问吗?屈原一首《天问》一口气发出了那么多个追问。身影已消隐于历史深处的那些藏族先人内心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追问,一定也不会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创立宗教。
我始终相信,让弟子们追记言论的古人,不论是留下《论语》的孔子,还是留下许多“如是我闻”的释迦牟尼,都是对世界对人生有大追问的人。可惜他们留下的语录,被今天流行的方式诠释为只关乎个人处世自保自我平衡的心灵鸡汤。我们永远无从知道这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那些追问的部份被忽略不计了。
今天的时代已经被很多种强大的力量合力塑造为一个没有个人趣味、意志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自然也是一个无法发出追问的时代。
我就从那个小书店消失的地方出发,一次向北,一次向南,漫步于这条长长的大道。去看看这么一条大道上有没有一间像样的书店。其实,出发之前,就知道这样的行动可笑而徒劳,但我还是冒着夏天的酷热穿过这个城市并不洁净的空气,经过了很多人,很多车,很多高楼大厦,很多路口,很多穿着制服维护各种秩序的执法者,很多门面:美发店、银行、机关、药店、大酒楼、小饭馆、夫妻快乐用品店、眼镜店、烟酒专卖行、网吧、擦鞋铺、麻将馆、洗脚房、盲人按摩房、品牌服装店、茶楼、酒吧、雪茄吧、咖啡馆、建材城、灯具城、星级宾馆、商务酒店,还有很多的政府机关,很多的公司,许多ATM机,安全套自动售卖机、医院、专科诊所、职介所、婚介所、歌城、水疗中心,经过所有这些,我自然会想到,这个城市的人们生活的是多么富足!更何况,这条街上还有报业集团,广播电台,甚至还有简称文联的文学艺术家联合会,还有我混饭的简称作协的作家协会,还有若干中学与小学。如此一来,请问还要追问什么?如果我是这个城市的市长,我也一定会如此反问任何一个还想提出问题的市民,您还要什么?
除了以上这些,这条大街上还有许多外国与中国的连锁店,家电连锁,豆浆连锁,汉堡连锁,运动器材连锁,当然还有报刊销售连锁。所有这些东西已经能够照顾到一个肉身的所有需要——照顾到我们应该满足的需要,并时刻准备着满足我们自己尚未发现的需要。我也是一个有肉身的人,对一个肉身所需还是颇为知道并尽量满足的。
至于我拿小书店的消失说事,说到文化消失这么严重的地步,不但政府不同意,好多特别爱这个城市的文化同行们也是会愤怒的。因为在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效益菲薄且不成规模的小书店消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
就说卖书的地方吧,除了那些大型的书城,连锁性的小型店在主要街道上,也要相继出现。但书店一经连锁让人感受的就不再是文化氛围,而是浓重的商业气氛了。
这种连锁提供一种统一的趣味:流行时尚,健康养生,奇闻轶事,心灵鸡汤。这样的文化有一个假定,人的灵魂与情感像一只不太安份的猫,只要轻柔抚摸就能使其受到安抚。而不是刺激猫本来具有的捕猎的本能,警觉的本能,面对风险的本能。
好了,这只乖猫真的安静了,奖给他一条小鱼或一小盘牛奶吧。并且告诉它,捕捉老鼠有危险:迷失于曲折暗道的危险,被老鼠反抗的危险,吃了老鼠肉染上鼠疫的危险。如果猫感到不满意,还有些野性未泯,不要紧,主人会念报纸给你听,上面有很多奇闻轶事,主要的内容就是不安分的角色误闯世界而失败的教训。然后,猫躺在沙发一角,和主人一起看起了卡通片言情片武侠片。当然,也可以窝在沙发里到鬼片与探险寻宝片中去经历恐怖,去冒险犯难。
连锁店的出现是真理一样的必然。
当文化被连锁,人的趣味也同样被连锁了。在被连锁的街头书报摊,随便买一本装帧精美的杂志,首先是广告,所有被推荐的物质亮光闪闪,魅力无限:汽车,手机,电脑,皮包,服装,高尔夫球杆,首饰,宝石,户外装备,香水,美肤霜,紧肤霜,换肤霜,威士忌酒,香槟酒,葡萄酒,所有这些都有性感美女和成功男人相伴。
不厌其烦地告诉你,顶级的人生就是由这些物质所环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