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了,走上自以为稳当的道路。老司机也得把住滑。有的人注定呛水, 有的人学会游泳。
一、 我爱吃的拉面来了。
但是,这个兰州拉面不合我的胃口。说白了就是清汤寡水。与我们的高汤有不同。
清水面,几片整齐的牛羊肉,然后就是油辣子。
我家女人对此也是不感冒,也略有不屑。
重要的是,以牛羊为主。少了猪肉,还有猪油,那风味对我们而言是有不足的。
当然,说清水也是不对,人家一般也是牛羊骨高汤。但是,我们的臊子油汤,作料和味道,可能要多。
总体上偏素一点。西北是洋葱洋芋西红柿为辅菜,而我们大部分川人,喜欢来荤的。
延伸说一说,在网上看的:
其实拉面有两碗,一碗是青海的,一碗是兰州的。
同叫“兰州牛肉拉面”,但两种不仅口味不同,在发展路径上更是迥然相异。青海拉面是农村扶贫,用面把人送出去;兰州拉面是城市品牌,用企业把面打成名片。
不过,相同的是,两碗面走向全国,占领大街小巷,背后不仅仅是企业家精神使然,而且它们都离不开政府之手的支持。青海省化隆县政府网站,上面专门有拉面板块。
拉面让贫困县变富,确实功劳大。 我们也要支持,去吃,去宣传。
也在网上看到,说京城有的拉面馆一年收入是7位数。
这也正常。你看南充火车站(团结阳光斜)对面那个兰州拉面,吃的人是络绎不绝。
不过在我们蓬安开,也得适度本土化。
我认为那个面很白,很泥,就是没有劲道的样子。这是我到现在只吃了一次的原因。不光是蓬安,我吃了多家,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另外,我认为,新到一个城市,适当的宣传推广也是必要的。很久都没人知道,那也不行。
二、鲁记面馆关门后,是沙县小吃在继续“探索”商业之路。
这个小吃,又是一个现象级产品。
不过,大家知道这是以前在食药监局门边开过的。
一句话归结:花样多,品种齐,有特色,有味道;
但是,仅是小家碧玉——小家之气。
他的重心在:流量,流量。翻台率,翻台率。
主要是散客消费,在客单价不高的情况下,购买频次要高。
当然,更要本地化。
客人要: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否则,就会:
看似花枝招展,然并卵。
三、香辣王那里又要开面馆了。说的是在食药监局那条街开面馆的“老司机”开的。那我们拭目以待。
肯定是早上也有米粉。
但是,我说过,这个位置很难。
流水码头,貌似有客流,但附近没有大型小区,顾客不固定。
重要的原因是:法院对面三家粉馆“虎视眈眈”。
那要看看有没有狭路相逢的“老司机”的高超技艺,味道、技术、数量、服务、环境等方面占不占优势。
再有,就如有的米粉馆,看似有人吃,赚不到钱,因为总体上还是顾客不算多。
分析: 两万元的门面,日均60元房租;水电10元以上;转让费及装修及易耗品折旧30元;最少一个师傅一个打杂的(夫妻店),工资成本日均160。
就算是两口子挣工资钱,我们不算工资成本,就只算前面的100元纯开支,假如一碗5元的米粉赚一半2.5元,那就要40碗,就是40人来吃。而不少日营业额三四百的店,一天就只有八九十个顾客。除此之外,要挣自己的工资,也不是容易的事。
很多都是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有空手而归,也有赔掉转让费的。
延伸阅读:“兄弟伙”,又一夫妻档的倒掉-怎么做小餐馆[原]
https://www.mala.cn/thread-14630716-1-1.html(我的论坛文字)
(申明:本文为个人观点,仅为交流探讨之用。如有不实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