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893|评论: 5

阆中古城曾经一度引领整个川北地区风气之先的原因就在这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十年来,是原阆中绸厂的上海人改变、影响了阆中古城人。
http://s9.sinaimg.cn/mw690/0023raxgzy7iPvGXg9y38&690

上海人建于古城西边的“独立社区”跟犹太人的“犹太社区”真还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我这里指的不是温州人。虽然温州人因为善于经商,好抱团闯天下,被戏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我在这里也不是要说的彼处以色列的犹太人,和曾经因为亡国千年而散落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的犹太人和跟他们曾经在当地存在下来的犹太人社区。我在这儿是说的有点类似于像犹太人一样的曾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时间跨度二十年上下,在阆中古城工作,生活过的那一帮子阆中绸厂的上千多人数的上海人。
       上海人被公认为精于算计、为人精明,这样富有代表性的说法,在国人的印象中好象是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认为吧。本人要在这儿说的曾经生活、工作在阆中古城的那一帮子上千人数的上海人,除了他们不信上帝(不信上帝,是国人普遍的特性。)不读《圣经》,没有像犹太人独立拥有的犹太教堂,没有可称为“拉比”的神职老师,其它地方,这一帮子上海人真还跟犹太人有些许相近似的地方呢。
       为何如此说呢?譬如,当时在阆中古城的上海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小区,他们保持了他们上海人的生活特性和他们自己老乡在一起交流时,说的像鸟语一样难以听懂的上海话。他们不愿意与阆中人和光同尘,他们在各方面都自觉不自觉与阆中人保持了明显的泾渭分明的界线。他们虽然是生活在阆中古城的则又完全独立于阆中人以外的一群人数众多的异乡人。当地阆中人不能容于他们,好象他们打心眼里有一种至百年前上海开埠以来便形成的大上海人的优越感,看不太起外地人,不太乐意主动与外地人来往。所以说,本人就把这一帮曾在上个世纪中后期生活在古城的上海人和他们曾独立于阆中古城的生活社区,比喻为“犹太人”社区也不算为过吧。
       有人还在梦呓一般的说什么阆中是中华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俺到认为这有点自作多情。不想想看,阆中牙根儿就是一个五方杂存,兼收并蓄,包容了多种不同地方,不同地域文化的一个移民文化杂交共存的地方。远到清初湖广填四川,近到阆中曾经的水运业的繁盛,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来阆做生意的外地商人,他们把代表各自地方特色的会馆开在阆中古城,还有抗战时期,陪都的出现,跑到大后方四川的各地的流民、兵士、学生、教师等等,各色人等在那个时候又一次涌入了阆中,为阆中移民文化的延续实实地点上了一支高香。
       阆中古城,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来的移民,竟然是当时被全国人民尊称为来自大上海的上海老大哥,这还真有点类似于佛家所言及的因缘际会,真过是无巧不成书呢。
      当文革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建设大三线“的号角吹响了当时中国沿海的工业大都市上海,同时也包括了其他当时国内较发达的工业大城市。党中央号召上海人民要支持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于是乎,曾经自感骄傲的上海人,打起了背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去支边、去支农、去支内、去大三线,去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这样,从吴淞口外到黄浦江口,飘到长江,再飘到嘉陵江,那一丝丝带有海派气息的清风最终吹荡在离上海几千里之外的当时的阆中古城的枝梢上时,在那一帮支援”大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的眼里,那个时候的阆中古城,无异于是病树枯枝般,像是还不如苏北的古城那一大片黑黝黝的瓦房直刺激得嘉陵江河对岸南津关处候船的上海人有些许的心灰意冷。他们没想到还有如此贫穷的地方,印象中他们认为的苏北和那些苏北人是穷乡下人,那现在他们眼中所及的古城阆中呢?这样的病树枯枝也能栖居海派的洋气和富丽吗?
        好在上海人不亏是在当时被全国人民公认为的上海老大哥,贫困的古城面貌并没有让他们长久的耿耿于怀和无所适从。在古城西门壕外的乱坟堆上,他们找到了他们开创事业,安身立命之处。

http://s14.sinaimg.cn/mw690/0023raxgzy7iPwH0AdT5d&690


军工企业阆中绸厂在他们手中建起来了,出绸厂往左转的属于他们的路两边一排排排开的一字型仿苏式的:住宅楼房建起来了。他们栽下的路两边的法国梧桐长起来了。从此,他们正式开始了他们在阆中古城的生活和工作。


http://s3.sinaimg.cn/mw690/0023raxgzy7iPw62glI92&690


没有谁考证过?到底除了那些几十,甚至几百人扎成一堆的在云南,或是内蒙,或是新疆等处的上海知青而外,有没有还有像在阆中的这一帮上千人数的上海人,能形成自己独立的生活区域,在一个异地他乡存在达二十年时间以上?恐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反映在到处支援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上海老大哥们的身上也算是较为特殊的个例吧!
       说道这一大帮子来阆的上海上,无疑,他们把他们那些属于海派的东西带到了阆中,影响了阆中人,改变了阆中人的生活、思想观念。如果,要说这算是移民文化对阆中古城影响的话,那么,二十世纪中后期,来自大上海的这一帮上海人来阆,就显然可算是曾经在历史上影响过阆中的诸多移民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们把他们的气息最沉重的一抹留在阆中古城。
       上海人没来阆中之前的阆中人是咋样生活的?用一个字来形容最为恰当,就是”土“,不单是土里土气,简直是土得比老土还土。看看周边仪陇、苍溪、南部、巴中人的生活和生活习性,再看看阆中人略优于他们算为较洋气的生活习性,这些不得不归功于那一大批上海人对阆中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据说,上海人没来阆中之前,阆中人不知道那个时候满水田里钻的黄鳝是可食用的尤物,不知道嘉陵江的黄腊丁和江鲢是最营养的好东西。正是上海人来了,改变了阆中人的生活观念,让阆中古城人明白原来那些”上海伢子“尽吃的那些东东,才是最好最营养的好东西的哪!
       文革时上海人还没到阆之前的阆中古城人的生活色彩不单是单调到极点,是上海人来了,首先他们改变了阆中人的审美观,教会了阆中古城年轻赶时髦。他们中间的在阆中年轻的一代,最爱将他们老家上海开始流行的好看的服装装在身上,在古城的街上招摇过市时总能吸引身边左右那一双双古城年轻人羡慕加嫉妒的眼神。
       是上海人让阆中古城人学会了打扮。文革刚结束没多久,在阆中古城的上海人中的年轻人穿起了才开始在他们老家上海流行的喇叭裤,女孩子留起了真由美式的披肩发,还有古城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女式大波浪烫发。
       ”KK“头、紧身裤、高跟鞋,他们一鼓脑儿地将所有才在上海滩流行的流行服装穿在身上,一时间,新潮、洋气的流行风刮遍了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看,那些阆中古城的年轻的男孩子,女孩子争相模仿着他们的穿衣打扮,不约而同学着他们,小伙子穿起了喇叭裤,女孩子脚上踩起了高跟鞋,腿上绷起了紧身裤,头上烫起了大波浪。



http://s5.sinaimg.cn/mw690/0023raxgzy7iPwD2WCo54&690
       当年在阆中古城的上海人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在阆中古城刮起的流行风就有点像今天的巴黎时装展,只要他们穿上啥最流行的服装款式,立马会引来阆中古城的年轻人跟着赶时髦。难怪呼!阆中,一个当时并不比仪陇、苍溪、南部、巴中等周围小地方好到那去的小小的古老的县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阆中开始被周围的外地人称之为‘’小成都”、‘’小上海‘’。
       不得不承认,阆中人生活特性的改变,由土到洋,这些不能不说是上海人带来给阆中人的最大的影响。
区别于阆中人自存一体生活的上海人,也许在他们骨子里就存在着对凡不是上海人统统视为外地人加乡巴佬的偏见在作怪,他们认为四川人狡猾,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来不跟本地的阆中古城人有过什么彼此的交往的。就即或是有,也不过是个别上海人与个别阆中人形成的友谊。在总体上,独立于阆中人之外的上海人总是不愿于融入阆中人的生活中来。他们习惯于儿女娶嫁,不像阆中人请来三朋好友,亲戚熟人吃上他一顿,他们单单就是一包糖,一包瓜子就算表达了他们的心意。这一点,偏偏对喜欢”穷超“的阆中人却没有任何影响和改变。



       在阆中古城生活的上海人一船不会主动与阆中当地人来往,他们内心中不仅仅是认为阆中人狡猾,还有他们不喜欢四川人那种说话做事拐弯倒角,花花肠子太多的特性。他们做事到还显得比较直接,有啥就是啥,不耍花枪,不给你来些云遮雾罩的虚玩艺儿。是啥就是啥,就包括他们上市上买鸡买鸭,总喜欢随身带个小小的勾秤就可以看出他们做事的认直和直接,就那怕是这样被你阆中人笑为小气和精明过头,他们也不在乎。因为,他们认为与其吃暗亏,还不如啥事搞在明处最好不过。
上海人与阆中人在太多的观念上反差太大,难免时间一长,会产生一些碰撞,包括阆中人将上海人戏称为的‘’上海老K‘’、‘’上海伢子”,包括时不时有的上海人中的年轻人会与阆中古城的社会上的小混混产生肢体上的亲密接触。但总的还说,上海人还是显得比较有教养,能吃苦,做事认真,生活节俭,擅长工厂管理和作技术工作,这些都是上海人的优点,也正是这些优点于无形中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眼中的“乡巴佬”式的阆中古城人。
       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去绸厂影剧院看电影,走到电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始放映,整个电影院里黑灯瞎火的,辩不清座位号,只好就近向一位上海的少妇问座位。没想到,她竟然用类似于鸟语一样的上海话来回答我,听得我一头雾水,问了也等于白问了一场。这是本人小时候唯一的一次对上海人留有的一丁儿不太好的印象。其它的方面,到真还没有啥。
       在阆中古城的上海人十几年前几乎全部离开阆中了。很多时候,走在原绸厂往绸厂宿舍去的两边长满法国梧桐的大路上(现在那两边的宿舍楼也拆了。),看到两边空空如也,人去楼空的绸厂原上海人住过的宿舍楼,便总会勾起小时候看到的像”犹太人”社区一样的当时的上海人居住在两边楼房里的景象,看到那时他们中的那些在法国梧桐树影下优哉悠哉漫漫散着步的老人,看到不时有急冲冲穿出宿舍楼走到大路上的穿着款式时髦时装的漂亮的上海年轻女人,俺那时便会感到心荡神移啊!可叹,上海人已远走他乡,他们留下给阆中古城人的深刻印记,对阆中古城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却很难消除吧!
再见!阆中古城的“犹太人”社区。再见!曾生活、工作在阆中古城的来自大上海“大三线”的建设者们,祝福你们人在他乡平安如意!(他们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厂迁去了成都,在成都的厂名起名为海蓉绸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古城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移民文化对阆中古城的影响不可小觑,特别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三线建设迁入阆中的原阆中绸厂的上海人对阆中古城人生活观念、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明显。

发表于 2019-10-5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阆中是千古华夏中一座包容性很强 的城市,就像滔滔嘉陵江永远在咆哮。时代在当下,终将永复返,祝福祖国,祝愿阆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13838kus8ll4fjz4lf4gh.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122302rw2ebeqsc5g87hl5.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