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被误解了,事实是我上学时非常努力,在我们那个穷村子里要考个大学付出的努力并不比大城市孩子少,甚至还要多。我说的是方法。说说我的作息时间表吧:早上6:20起床体育委员带队长跑,每天约4km,时间含集合20分钟(现在也不会超过),周一到周六几乎从不间断(几次缺席后被班主任约到办公室补了70个俯卧撑,下楼没法扶楼梯差点倒);之后是洗脸早读,7:30早饭,之后在趴课桌休息10分钟,8:00——12:00上午课;吃完午饭我会独自一人到教室趴课桌上休息20分钟然后看书到2:00;2:00-2:20趴课桌上休息20分钟准备下午课;5:30课外活动如无集体活动我会看书到晚饭;晚自习前休息,晚自习看书做题;9:50晚自习结束洗簌睡觉。关于周末,如不回家周六下午放学到河里洗澡洗衣服,晚上作业看书到十点,周日上午会和住校的同学打扑克或是借镇上同学的鱼竿钓鱼,下午也许补作业也许逛逛,晚上晚自习照旧;每月第四周六回家拿钱粮米,坐车一小时到县城,步行一个半小时约下午5点到家,母亲已做好饭等我。吃过饭和家人聊聊天,晚上做作业,周日上午放牛看书(边防牛边看书),到下午1点左右吃过饭背上40斤大米步行到县城乘车到学校,约5点到校,重复每月的学习。
一切动力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那时的我愿望很简单:我看到刀耕火种、日夜辛劳的父辈们,不希望重复他们的辛劳和无助,希望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同的是我只用一套资料,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基础也并不比别人好,但我喜欢动笔,每道题涉及的基础我会自己看书去补去牢记,喜欢揣摩题目的规律,每道题不做到自己闭上眼睛把每个步骤想清楚绝不急于做下一道。这样和出题者隔空对话,他出题的目的是要考哪些东西、注意哪些关键步骤到后来也基本一看就知道了,所以也就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考时,数学考试两小时我75分钟内做完前面的题,最后一道题差点放弃,用差不多45分钟才搞定。素质提高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信,遇事不慌,做题做事都一样,相信自己能利用各种现有条件,找出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的东西,也是学生应该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农村娃,我希望分享自己的经验去帮帮家乡那些和我一样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们。我常常想,为什么同样是学生,我们的智力难道难道真比成都的孩子差(请原谅,我生活过的大城市也就只有成都了,所以拿这个比较)?为什么他们在还不能自由招生的时代升学率就比我们高出许多?这就好比种田,有些人付出的劳动并不比别人少甚至超过大多数人,他的收成却总是差许多。这就是技术问题、方法问题了。要说我们比不上人家的条件,那你更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赶超!如果我们现在还用原始的密集劳动的方法,你能赶超美国?
胡言乱语一通,算是为自己辩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