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三苏尤其是苏轼是眉山市人的骄傲,但是至今他们的出生地仍然是一个谜,大凡眉山人都觉得有点惭愧,这是一个亟待我们这一代人解决的问题。有人自以为搞“清”了,但有诸多疑点摆在面前又无法解释。专家学者固然有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是我觉得发挥群众智慧,对加速解决这一问题应有好处,所以我提议来一个大家谈三苏出生地的活动。现在我先来谈谈三苏出生地的看法,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如有不同意见者,请不要太急,把原文看清楚了再说。
三苏出生地探讨系列一 苏轼两篇不发藏文考
苏轼有两篇不发藏的文章,我将这两篇文章对比分析,作一下考证。
第一篇文章是《记先夫人不发宿藏》: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人以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睛,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
第二篇文章是《东坡志林·先夫人不许发藏》: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急命以土塞之。瓮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者,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分析:第二篇题目中加“许”字,不是先夫人自己发不发,而是先夫人不允许下人发,表达更为准确;“藏”,本是旧有的,不是新藏的,况行文中已点“宿”,故第二篇删去不必为题、突出表达的“宿”字;进入“东坡志林”集,“志林”就含有“记”的意思,所以删掉“记”字,这些都使第二篇题目更为洗练准确。
行文中,第二篇也作了许多修改。“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改成“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也表达得更为贴切具体清晰。“居”改成“宅”,二字均有“住处”的意思,但“居”可作动词,有“居住”的意思,“宅”则只作名词“住所、住宅”讲,指向性更为唯一。第一篇“僦居于眉之纱縠行”,可理解为在眉山城的纱縠商行租住所,含先有纱縠商行,且商行在开展租住所业务,纱縠商行是旅社吗?是中介公司吗?这极易产生误解。第二篇改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意思是在眉山城租住宅,作为纱縠行,含苏家租住宅后才改作纱縠行,后有纱縠行,程夫人“僦宅”的目的是作为纱縠商行用的,是做纱縠生意的,是用来苏家“治生”(处治生计)的,不是用来作住所、苏家居住的,这才符合苏家实际,且后文有“二婢子熨帛”打扮商品出售印证。另外补时间词“昔”,记叙要素更齐,加上“吾先君”,明确了谁的夫人,且是“吾”和“先君”的亲人,显得先夫人更为高贵。“有一瓮覆以乌木板”,第二篇将可有可无、且不明大小的“一”改成“大”,也更明确。“夫人命以土塞之”,第二篇在“命”前加一“急”字,情态表达也更为传神,突出了题目中的“不许”的急切状。“瓮中有物”,无主句,第二篇删去“中”,成有主句,更合语法。“而已”罢了,改成“乃已”才停,更为贴切。“人以为有”,第二篇“有”前加“此”,宾语成主谓词组(即主谓短语),指代也更明确。“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改为“夫人之侄之问者,闻之欲发焉”,别看只加一个“者”字,“者”表提顿,暗含看不起程之问的语气。“其后吾官于岐下”,第二篇将“吾”改为“某”,避“吾”重复多,文字也更灵活。“所居古柳下”,第二篇将“古”改为“大”,“古”大小不明,这里主要突出柳的大,柳大应含古意,柳长得较慢。“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第二篇将“吾”改成“轼”,能确指是谁。“使先姑(婆婆)在”,第二篇在“先”前加一“吾”字,回答了谁的“先姑”,表现亡妻对婆婆亲切自豪的情态,表达更为清晰。末句吾改轼,与前吾改轼同,且有敬畏神灵和对母卑恭之意。
总之,《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无论语意、语法、记叙要素均明显不如整理成集的《东坡志林·先夫人不许发藏》,所以《东坡志林》里的文字可以认定为改定稿,而前者应为第一稿或草稿(也许是出版商急抓草稿出版),研究苏轼不发藏的文字、应以《东坡志林·先夫人不许发藏》改定的文字为准。从改稿来看,古文八大家功底匪浅,名副其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