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有一部让老百姓留住乡愁的社区志?
记得《增广贤文》上有一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话,它告诉人们只有注意借鉴历史的经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好工作。
台湾作家柏杨在《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中告诫人们: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何敢奢谈文化?在我看来,如果‘遗忘文化’总是强于‘记忆文化’,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将会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急功近利,这些文化的弱点,可以说,都是因为善于遗忘造成。
黑格尔也曾说过: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人类不吸取历史教训。
日月如梭,稍纵即逝;没有记录,岁月也会无痕。人们常说: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可见,适时修志是何等的重要。在农村大变革的今天,适时修志显得更为重要。
每个社区(村)都有自己的独特历程和文化品格,每一个社区(村)的变迁,都印证着一个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都带着细枝末节的温润体温,是一张张无法复制的纤毫毕现的历史切片。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一些城边社区(村)变为新城区,昔日的土坯墙、茅草屋已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城市新小区;一些生产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传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居民的生活相较过去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大转型、大变革也让人来不及好好总结记录往日,便被匆匆向前的前进潮流裹挟向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部详实记忆的社区(村)志,许多社区(村)的历史恐怕也将只剩下拆迁搬迁、修路架桥、空洞乏味的城建档案了。
那么有人会说:不是还有乡镇志吗,何必多此一举要写社区(村)志?其实不然,因为乡镇志,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百年前的生活场景;简短几行,亦能抓住身边稍纵即逝的历史。它不是记录一方一村的史实,也不全是描写平民百姓寻常生活的,它记叙的东西都比较“高大上”,不太“接地气”;它记录的比较“简略”,不够“详细”。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缺少记忆基因。时下时兴的口述史、个人史、家谱热,都是对“遗忘文化”的反省和“记忆文化”的萌发与复兴。只是一些政府领导不够重视而已。
然而,在我们邛崃,却有一部接地气的、记录来百姓生活的社区志-----《仁和社区志》。
《仁和社区志》的编委会们本着“录史存真,服务社会”的宗旨,编写了一部12万字的社区志,该志全书分为序言、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沿革、战事与运动、农业、集体与民营企业、交通运输邮政通讯、商业贸易、建设建筑、党政群团、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风俗民情、人物以及文献辑成等20个方面的内容,采用篇章节三级结构层次编写,记述形式主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并收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上百张图片,记述了1928年以来仁和地区的乡风民俗,重点收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各个方面崛起过程中的奋斗史。
笔者认为,《仁和社区志》中的故事就是邛崃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本薄薄的仁和社区志,记录的不仅仅是过往,还有浓浓的百姓乡愁。
笔者相信,随着《仁和社区志》的出版发行,它将重塑仁和社区地域文化的自信力,凝聚爱国爱家的正能量,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绿色可持续的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开了一扇亮堂堂的窗户。
期待成都更多的快要消失的城边村,也能像仁和社区一样能“守望百年文脉,留住邛崃乡愁。纵横古今天下,追溯初心本源。”
古代美 2018年3月18日写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