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回复如下: 首先,欢迎学术争论。 笔者帖子中“《送灵狐岫宰恩阳》一诗入选《全唐诗》。元世祖二十年,废恩阳县为“恩阳河场”,划归清化郡即现在的巴中市管辖。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先后设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解放前期,由于经济中心向现在的巴中市转移,当年极盛的恩阳日渐萧条败落......。”一段话的历史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改为“解放前后,由于经济中心向现在的巴中市转移...... ” 。其原因如下(这里主要指经济建设): 根据党史及有关资料记载: 红军走后的1936年,民国25年,巴中县实行联保制。巴中全县设5区91联保。恩阳改为第5区,撤恩阳县,第5区辖恩阳镇、明阳垭场、万安、双庙、茶坝、观音井、乐丰、磨子、八庙、柳林、花丛、群乐、来龙、金山、渔溪、牌坊、义兴、三汇、和平、等19联保219保。 1939年恩阳为巴中县的第一区,领22保......。 1940年,民国29年,巴中县设30乡,368保,恩阳设乡领8保,范围明显缩小......., 经济实力逐渐减弱。 1941年,巴中县40乡镇,恩阳设镇。范围再次缩小。 一直到1949年民国38年,恩阳为第3区,设恩阳场.......。 从以上的说略可以看出,范围减小,经济实力减弱,所以“经济中心向现在的巴中市转移”。 •••••• 解放后,恩阳先后设乡、场、镇、公社、与渔溪、茶坝、花丛并列设区公所等。直到2013年恩阳建区。 --------楼主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