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节了。这既是农业节气,更是民俗祭祀先人的节日,它与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送寒衣节并列为缅怀逝去的亲人的节日。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历代民俗文化都推崇“慎终追远”,要敬宗孝亲,这也是孝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马虎不得。如此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民族文化基因自然而然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永远感恩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付出的辛劳与深远的爱。
农耕岁月时代,每一个家里都注重对历代先祖(左昭右穆)的祭祀,户户正屋都有祖先堂(堂屋),自然设置了神龛,以供奉着家族先人们的牌位。大家一定注意到“闯关东”的人,是背着那些牌位走的。大概是不忘记自己的根,且不间断地从先民的创业精神里得到激励、鼓励吧?定居在祖籍的人们,每逢祭祀之时,家中掌事的人都会敲响神龛上的罄,燃起三柱清香,再跪在神龛前,虔诚地与先辈在天之灵交流汇报或提出新的祈求与承诺。这是十分郑重、严肃的家族大事。一到年节,阖家几代齐聚在堂屋里,尽显人丁兴旺,家道中兴之象,尤其是在世的长辈要在神龛下面南端坐,其后代依照辈分依次磕头礼拜,然后得到长辈的祝福!朝廷为了维护社会横向的稳定,是支持宗族与家族的宗法管理的。记得我族宗祠里就有一块刊刻的石碑,镌刻着皇帝旌表某姓宗族处死一个“与人私通”的女子的圣喻。显然,皇帝依靠宗族力量执行礼法,以禁锢着敢于“离经叛道”的“刁民”。
回忆起来,旧时期农耕文化里是良莠共生在社会土壤中的!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腐朽的民俗习俗被扬起了,但是“孝道文化”却一如既往弘扬着,尽管近几十年也被“金钱至上”冲击过,然而,它的生命力之强大,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赡养自己长辈是要遭到强制纠正的,民间舆论也会出现千夫指的。
我们社会力倡居家养老,提倡“厚养薄葬”,鄙夷某些“在生不孝,死后干嚎”的人,更厌恶给亡人送“二奶”一类的恶劣葬俗,也不支持铺张式的办丧事。这些都是民智开后积极的文化新芽!
人之生老病死如四季代序一样,是自然规律使然。我们对于亡者的纪念,重在永志不忘其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克己为子孙的奉献精神,努力把他们未竟事业坚持推进,接力赛一样地坚持下去。若有条件许可,每逢清明、中元、送寒衣节和新正伊始,能坟前献上一束鲜花,添上一捧黄土,默默追忆一下坟内人的历历往事,然后振作精神回到岗位上,做好应该做的事,以此告慰天国亡灵,未尝不是孝道所在。
若你年岁已高不胜奔波,或客居他乡关山重重难于回到祖陵地,或俗务繁冗羁绊不得抽身……也无妨!而今是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延请亲友、故旧代为祭扫,也可以创设网络祭奠厅堂,贴上亡人遗像,贴出祭奠文字,献一束菊花,以寄托哀思与追思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