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电影又出神作《起跑线》。它讲述了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让孩子读到优质私立小学,在申请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唏嘘不已的故事。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这部印度电影的关键词再次刺痛家长们的心。办公室里,为人父母的同事们又一次讨论起要给孩子择个什么校、多报个什么班。
>>竞争催化能力升级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讨厌这句话,认为这句话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最终让孩子哭,培训机构笑。但是没有这句话,父母的危机感、焦虑感就会消失吗?不会的,无视竞争并不能避免竞争,就像无视死亡并不能避免死亡。
BBC曾在英国选取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孩子,并跟拍了他们56年。他们身上体现的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残酷。
当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金融报》、《泰晤士报》、对自己的未来就有清晰的规划时候,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则自由了许多。她们需要上舞蹈课,但是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自由活动,老师并不会管她们。
结果如导演所料,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借助着父母的眼界、资金和人脉,更早地了解了社会竞争,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而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他们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早婚、多子、失业等等底层命运。
让教育摆脱竞争,无异于让教育去自戕,几乎没有可能。
不得不承认,“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的规律在教育上普遍成立。就以前段时间风光无限的特朗普孙女为例吧,小姑娘中文流利,能唱《茉莉花》,还能背《三字经》。之所以这么厉害,人家可是从18个月大就开始去语言机构学中文了,并且家里为她高薪聘请了中国保姆,连家里积木玩具都是带中文的。
>>可别走入了病态竞争的误区
1、牺牲身体去竞争。人的身体健康倘若被透支乃至摧残在长身体的校园时代,后天再幸运、再成功,都是无法弥补的。简单地举个例子,科技这么发达了,也无法让人彻底摘掉厚厚的眼镜,视力重回5.2水平。
2、技多不压身。为了给孩子装备一身技能,不少家长却用力过猛了--别人报了的班,我们也一个不能落下,为了出奇制胜,连“蒙眼识字”都不放过。
3、排他性竞争。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通常不仅仅是较量,而是为了争取某种利益,是要分出输赢的,但这种“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孩子们需要的是在竞争中让自己成长,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当病态竞争趋于常态化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首先,孩子会极度地恐惧失败;其次,孩子将变得冷漠与自私。
总而言之,竞争是无法避免的。或许,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战胜自己,而不是把“挫败别人”当做目标;或许,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科学健全考试、入学的制度,而不是回避竞争,再走回二十年前“快乐学习”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