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信新都的小伙伴
都知道这首《临江仙》
这不仅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还成为同名电视剧主题曲的词
这首词大气磅礴,被古今传颂,它是由咱们新都的大名人 杨慎所写。杨升庵(杨慎)虽被贬云南蛰居三十余载,却致世经学,甚至成就中国文化南移的局面,也成就了他成为 大明第一学者的殊荣。
新都的“西蜀第一湖”升庵桂湖是杨慎的家;新都现在到处种桂花,也是因为他喜欢种桂花;新都的“学士堰”“娃娃堰”等地名,也都与他有关系……
4月18日上午,四川省杨慎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宣布 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在成都市新都区成立。在此前四川省启动的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杨慎位列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
四川省杨慎研究会
四川省杨慎研究会是由专家学者和从事杨慎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所组成的非营利性群众学术组织。
主要任务
开展杨慎研究工作以及协助举办杨慎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活动,对于推进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加强天府文化建设、提高新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华,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姜怡,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母涛,新都区政协主席方正行,新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自强,新都区人大副主任胡元义,新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文豪,新都区政协副主席邓学能,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社科联、成都市委宣传部相关处室领导,新都区升庵文化研究传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成立大会。
四川省杨慎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四川省杨慎研究会章程》,首届理事会由 24名理事组成。推选倪宗新为会长(倪宗新,四川省杨慎研究中心副主任、省文史馆特约馆员),王炎、舒大刚、谭平、朱力为副会长,朱力为秘书长。 56名会员中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管理、教育、新闻、书法、美术、历史等领域。
会长倪宗新表示,将充分发挥研究会的平台作用,系统挖掘杨慎的思想内涵、生平著述、人生历程和家风家规等,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 为全国和世界各地喜爱杨慎的人士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新都是一座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与成都、广都并称为古蜀国三都。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有杨升庵、费密、吴虞、梅挚、艾芜等文化名人,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就是明代四川唯一状元、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名人——杨升庵。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思想家、书法家,其记诵之博,著作之富,古今罕匹。作为一代学术巨擘、蜀学翘楚,杨慎在儒学、史学、哲学、政治学、考据学、音韵学、书学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开风气之先,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华文化、巴蜀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年,时值杨慎诞辰530周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发扬杨慎治学精神,凝聚巴蜀文化学术内涵,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历史名人工程战略部署,全面提升新都区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成立四川省杨慎研究会,凝聚了杨慎研究者和文化界人士的力量,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为推进升庵文化的深度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都区大力实施文化根脉浸润工程。以升庵文化“三中心一工程”(打造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升庵文化体验中心、升庵文化传承中心,实施杨升庵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主线,以修复一处文化古迹(杨氏宗祠),创建一个升庵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组文化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条主题旅游线路,提档一处国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抓手,促进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工程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