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为什么要适时续修族谱呢? 邛崃 古代美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沉潜于人类自身的诸多文化基因,如祖先崇拜意识、血缘尊亲意识、姓族亲情、家族归属感、寻根意识、光宗耀祖之情,无不汇聚而成比过去时代更为强烈的精神追求。人们纷纷站在大地之上,向苍天发出这样的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的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将自身的这一精神追求创作为一种特有的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家谱。家谱者,一家一姓之历史文化也,家族之百科全书也,而更被看着是血脉的谱系,连同姓氏,从来都被当成是人自身的命根。家谱是中华礼仪之邦不忘根本、永怀祖先、讲求民族大义、重视家庭亲情的绝好物质载体。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也是如此,王室贵族的宗谱,如具有很高权威的性的《伯克贵族名谱》,被誉为“王室贵族圣经”。英国伦敦家谱学家学会成员已超过一万人,法国的职业谱学家和业余爱好者多达二万余人。1988年,电视连续剧《根》和《福赛特家世传奇》播映后,剧中所展示的家族历史在大西洋两岸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见《人民日报》1988年5月8日载文《欧洲“家谱热”》)。澳大利亚家谱协会主席尼克·瓦因海尔说:“在当今变化和分裂的社会里,家谱给人一种归属感。”这些年来,我们的老一辈人常感慨现在年轻的一代“蔸蔸(头头)尖尖(巅巅)都分不清了”,疏远了在家的父母一辈,弄不清宗族上下的辈分关系,人生固有的对于继承感的渴望也无从唤醒,他们心理状态显得动荡不安、浮躁,认为自己的农民出身是低贱的,是老天爷对自己的不公平对待,这种种失去传统和文化渊源、缺乏归属感和心灵滋润的精神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普遍存在。自古一国有史,一邑有志,一家有谱。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更替之因;邑之有志,所以知地域风情之事;一家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恩。宋代文学家苏洵有感于宗族间“喜不庆,忧不吊”,“相视如涂(途)人”的情况,通过咨考其先人,编成《苏氏族谱》。苏洵修谱的经验告诉我们:适时修谱“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季。一族之人,虽世远年湮,居处各异别世系,辨昭穆,俾后世,子孙知自身之所自支派、之所别稽。且以继先人之素志,启后嗣之宏规,乐何如之其乐之!”在现代条件下,编撰家谱,除保持千年以来尽尊祖敬宗收族之谊,并用以维持血脉、保持家风这一文化内涵之外,还应让族众感到身为家族一员的光荣,以自己没有被家族忘记而感奋,从而增强一家、一族一姓之自尊心、自豪感,对于经历大变乱、大分离之家族,家谱更有着存亡继绝、振衰起敝的非常意义,并从家族文化精神中得到启示和鼓舞,激发对家乡、对国家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普遍亲合力与认同感。不自知,焉能知天下?通过阅读家谱,学习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这应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课。这对于建立自身良好完善的文化知识结构,营造和体验温柔敦厚的情感空间,培养崇高的人文精神,吸取丰富的历史智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其他学习所不可替代。自古以来,家族内部时代相传学问被称为“家学”。良好的教育常常来自于家学渊源。而家谱正是家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家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人类学、遗传学、文化学诸学科展示了特殊的学术文献价值。(以上内容参考孙和平的《孙氏族谱》第8-10页相关内容)
名人论族谱
1、慎终追远,识其源流耳。 —孔子
2、人能以天地之心为心,则无不爱之民物;能以祖宗之心为心,则无不睦之族人;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无不友之兄弟。 —李文贞
3、族有谱牒,则人知其所出,其所出则尊其祖,尊其祖则知爱其身,修身慎行,自不容以不谨矣。非从以昭姓氏、叙昭穆,则别亲疏、辨异同而已矣。 —欧阳修
4、木必有根,根固则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者,可不思其源乎?然欲溯源而导之,非修谱不为功。 —胡铨
5、传记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然则为吾族图发达谋生存之宝贝也,希吾族辈由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至于国族也。……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孙中山6、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毛泽东
7、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李政道
8、爱祖先血脉,强中华魂魄。—费孝通
9、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 、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后记:俗话说:只有三代的祖宗,没有三代的家公。可是现在能背出三代祖宗的人越来越少,有感于此,数十年来,笔者致力于收集邛崃及周边姓氏资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也小有收获。以后,笔者一方面将继续收集,一方面将陆续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有此爱好的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传承好族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