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摆脱平庸的唯一途径
在焦虑过度的当下,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回归初心,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重新寻找有效的学习之道。
----------
1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设置为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让“读书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上近年政府和社会各类机构的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得到了快速普及。
但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各类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既定的认知框架不断被打破,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
大润发董事黄明端离职时,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我赢了所有竞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张泉灵在演讲中结合个人经历发表了肺腑之言:“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摩拜单车并购案之后,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争相传播“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都会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担心落后于其他人,这种焦虑感让人们迫切希望快点汲取“干货”,快点升职,快点赚钱,快点减肥,快点变美,于是近乎狂热地开始买书,开始购买各种类型的付费课程,但学习效果怎样却不得而知。这更进一步加深了焦虑感。
在焦虑过度的当下,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回归初心,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重新寻找有效的学习之道。
2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没有什么好谈论的。
实际上,搞明白为什么要读书意义重大。
很多人没能坚持读书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期望值太高,他们一开始抱着满腔热情开始读书,但设置了今天读书明天就能赚大钱这样不合理的预期,一旦实际效果不及预期,就开始怀疑读书是否有用,读书的热情大大降低,甚至就此放弃继续读书。
(1)和自己成为朋友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时,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以后一次次读这本书时,每次都觉得又和老朋友重逢了。”
人生总会有很多或平静或孤独或艰难的时刻,爱读书的人都不会让岁月蹉跎,可以和自己成为朋友,他的生活就不会陷入一味的孤独苦闷。
(2)逃离平庸
在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读书已经成为自我突破的最有效途径,甚至可以说是个人逃离平庸的唯一捷径。
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要跳出之前的舒适圈,多看一些之前没有太关注甚至不太感兴趣的经典好书。
(3)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
很多时候,我们为读书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事实上读书本身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赋予太多功利价值。读书本身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人还在保持规律性的阅读,说明她还有学习的动力,还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还有自我进化的可能。
一个持续阅读的人,一定是不断向上提升的;一个普遍阅读的社会,一定会持续变得更好。
读书本身没有什么神奇的,但是持续阅读却会发挥出神奇的效果,持续阅读的状态会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让我们的生活每天更好一点。
3
再好的读书方法,只有行动起来才有意义。一旦行动起来,你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提升阅读和学习的力量。
(1)认识自己,完善知识结构
你读书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回答,“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空洞的答案,更好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自己呢?你不妨依次从下列几个问题逐步深入寻找答案:
a、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兴趣?
b、你希望通过读书提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c、你期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胜任什么职位,成就什么理想?
d、你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有了相对清晰的目标,你就可以先列出一个读书清单来,哪怕就只有几本书。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继续深入了解自己,继续进一步完善读书清单,继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蓝图。
(2)碎片化时代系统学习
你已经有相对清晰的知识架构蓝图,有了清晰的行动目标,但面对浩瀚的书海依然可能依然会茫然失措。
事实上,我们不需要读完这些所有的书,我们应该读的书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书可以快读,有些则需要精读,有些甚至需要把相关的图书拿过来进行比较研读。
知识框架搭建的所需的经典图书,我们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精读和研读,拿出“扎硬寨打死仗”的决心攻克难题;对于补充性的知识,或者用来复习的知识,可以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或者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
(3)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智慧的人,一旦你按照上述的两条指南开始行动起来,只要坚持读完几本经典好书,你就会体会到书中的滋味,就能够培养起读书的兴趣来。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最早的几本书一定要选择经典图书,并且要选择你感兴趣也可以读完的,并且要多一些耐心,哪怕是有一些痛苦也要挺过来。
借着世界读书日,你也开始行动起来吧,不用犹豫,不用恐惧,just do it!
(图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