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海内外近300名中国“千人计划”专家,在合肥参加“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视觉中国
如果一位学者既入选了“青千”(青年千人计划),又入选了“杰青”,还当上了“长江学者”,那么他将会得到“青千”的一次性50万元补助,以及“杰青”和“长江学者”每年各提供的20万元补助,而这些仅仅是基本生活补助。高校为抢夺这些学者,往往还会开出送房等优厚条件。政出多门下,定位重叠的人才计划确实容易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
设立各种层次的项目来支持学者做学术无可厚非,但是利益化的人才制度却也饱受诟病。除了明显的学术特权,一些高校太过于重视头衔,各种“学者”成了人才建设政绩的一部分,对实际的学术研究却不太关心。更有一些“长江学者”已经解聘,却依然打着这个名号行走江湖,出场报头衔的时候,说不定可以和《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一较高下。
最初由李嘉诚赞助出台了长江学者,目的是给高级知识分子最高荣誉和一定奖励,以激发他们为国奉献才智,振兴中华!可是,各省、各高校都评出自己不同名号的学者桂冠,一拥而上,几乎神州大地学者云集了!
学者云集也未必不是科技、教育事业兴旺的兆头,然而,如果为了“政绩”或留住人而恩泽遍布于人,那就容易让好事演化出闹剧了。庶民也难以窥视这大批学者究竟有几斗之才,满腹经纶的他学富几车了。我想,大多数一定是佼佼者,但也一定有南郭处士吧?
能否精简一些,让有货的人才脱颖而出呢?
附上名目繁多的学者桂冠,以供读者猎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