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育人的父母,离开我们已五年有余。五年来,对其思念无时不刻缠绕、撕扯着儿女的心;回想往日的温馨,妁痛的心得到一点小小的慰籍。 在整理家母的文稿中,再次看到,家母珍藏的“昨日书”,这是家母将家父当初所写的信,影印成册作为念相。身为儿女,要将此册时常翻阅和永久保存,最好的保护方法只有打印成书。
比翼双飞的父母,彼此不离不弃;经受住多舛命运的洗礼、惊涛骇浪的冲击。在事业上、生活中相互体贴同舟共济。他们共同翻译了维·雨果《悲惨世界》、科学丛书《科学的巨人》等著作,独自还翻译出《托弗语法问题增解》、《英汉双语黄鹤楼碑廊诗注》、范亚维翻译英文版的《中国民歌集》、《京华寻梦话童年》等。还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各自文章。
父母一生忧愁多于欢乐,但平凡而很充实。他们举案齐眉一起生活了七十一年有余。
本书收集了,当年家父写给家母的七十八封信。字里行间饱含激情,肺腑之言字字珠玑。
身为“汉阳银杏轩四嗣主”的家父,从小耳濡目染,道德礼仪、人伦大道五伦之学,九岁始读《尚书》的他,更知人能弘道,贵在力行的道理;学习祖父禅心侠骨爱民如子之精神,并潜移默化传承给后人。
家父曾说:“仁者爱人的祖父,自一九三一年(发大水)让出“银杏轩”老宅(汉阳树公园+临显正街的空地)和显正街十几家铺面给逃难的宗亲住,自己带三房(儿子)到汉口泰兴里租房子(住),家人除偶尔到“银杏轩”看看古树和晒书外,再也没回‘银杏轩’”。
靠母亲积蓄完成学业的家父,以后一直自食其力,始终嗣守祖父留下的遗产,尊照祖父的遗愿,几十年来,家父主动放弃政府对房产的甑别,也未收取宗亲们的房租,直到一九八五年政府将“银杏轩”开辟为“汉阳树公园”,宗亲均得到应有的安置。
家父是汉阳柏泉人,在柏泉虽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但对家乡、宗亲的情感,更是情有独钟。嗣守其祖父在汉口双墩,拨出三房共管准备建《张氏通族祠堂》的二百亩旱地,和自己门下的那些土地,及祖父留下几百件古董、文物、字画,尽自己最大努力,保存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少数古董、善本、字画、金石外,均荡然无存。
汉阳三甲张氏家族,从清•顺治至光绪,横亙二百七十多年间,先后走出二十个举人、二位进士;三十几位知县以上官员。为官者恪守“清白忠厚,不爱钱,作好官,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的祖训,大部分子孙都做的很好。为此,皇帝御赐“八省名宦,五世乡贤”金匾给其家族。此匾原来挂在老屋湾祠堂里,一九五八年拆祠堂建学校被毁。近期在网上看到明拓《汉淮源庙碑》,上有曾祖季郁公的钤,和所盖“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声”钤。
曾祖张仁芬一生做了很多好事,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等地至今还以蜡像馆、绣像厅、真人秀演出等多种形式高调纪念他。按《张君墓志铭》所述:“猗偉張君,德碩豐也。偶諸天,材卓也。觭諸人,其葩不旉澤其根。覯君子孫,終必亨百歲後兮。”家父享年整整一百岁。
家母是湖北黄陂道士店人,其父和祖父,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父子同榜”御赐鎏金长联之事名扬四邻八乡。誉为共和国先驱、为民喉舌的外公范熙壬,于光绪二十三年与父亲范轼同榜中举,第二年范轼获取进士出身。被朝廷授于兵部主事、抚州知府等职。外公二十五岁时,以商务部章京身份受慈禧的召见。他一生为共和呐喊,积极参与“公车上书”,“新译界”创刊编辑、“反对曹锟贿选”、“促成南北联盟铁三角”、“代表国会迎接孙中山进京”等活动。
风雨淡定九十七年的家母,一生最爱、最宝贵就是书,她一生勤于耕耘,撰写的手稿堆积如山。年近期颐后,常见家母手不释卷伏案耕耘,不时将当年的书稿、信函展开细看、品味并将其中进行修改。
在她九十五岁那年,将已经泛黄焦脆的“昨日书”(信),按内容、时间挑选复印装订成册。父母深篤之情,让儿女们钦佩羡慕不已。
家母在撰写《京华寻梦话童年》内,有篇“鹧鹄天——长忆北京莱园旧居”,最能说明问题。
她在“鹧鹄天”中自述道:
梅比清真杏比娇, 丁香榴火灿头条1。
趨庭问寝承欢日2,凤序鵷行我最高。
塵却尽,甲兵销。 故园今昔梦难抛。
老来犹见生花笔, 一一铺陈墨自调。
注:1.老莱街有前后之分,前街惯称头条。
2.父亲午夜读书写作,每由我登楼端送汤茶糕点。
次子 昌万 谨识 戊戌 孟夏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