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要求,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今年来,武侯区玉林街道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并于3月启动了“社区规划师”全球征集令,截至目前,已招募到来自各个地区的专业规划师团队及个人167名,来自玉林驻区单位和居民203人报名。
4月26日,玉林街道社区邀请前期报名的专业规划师走进玉林,由各社区居民代表亲手向他们发放社区规划师聘书,并现场签订了公益服务的情怀协议,成立规划师导师团。同时,导师团现场和社区报名的居民规划师结对组建社区规划师训练营,带领社区居民,对社区微更新点位进行规划实践,将专业知识与群众参与有效融合,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社区更新和社区营造中来。
“三个结合”社区规划师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功能是否完备,环境是否优越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此次社区规划师活动,就是坚持让人民满意的原则,通过专业设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激发各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发展治理的生动实践中。
在前期招募到的167名专业规划师中,既有驰名中外的建筑家,也有来自香港的社群艺术大师,还有来自全省的大学教授、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艺术家等多位大咖。在活动现场,他们接受了居民亲手授予的聘书,从此又多了一个身份——玉林街道社区规划师导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智,参与指导辖区微更新、微治理,让居民感受规划成果,激活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热情。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姚南带着她的团队此次也报名参加了活动,在活动现场,她作为社区规划师代表与街道签订了公益服务的情怀协议。此次活动中,她选择的课题是玉林片区的城市微更新研究,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高起点做优城市功能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将宏观城市片区规划与微观社区空间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探索一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城市社区空间微更新路径。
著名城市环境设计师曾大毛此次也加入到玉林街道社区规划师队伍中。他对玉林片区的特色巷子、院子微更新充满了兴趣,他通过此次活动,将社区微更新设计与玉林片区在城市变迁中形成的独具特质的“巷文化”“院文化”精神相结合,将天府文化、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展现玉林片区的老成都生活记忆和街巷、院落的历史风情,留住居民乡愁,让人文之光、人性之善、人情之美浸润社区每个角落,让社区群众在玉林诗意栖居。
参与+众筹玉林城市“微更新”提档升级
规划作为城市治理改革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城市发展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其关注点主要是空间资源及物资环境建设的设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经济深刻转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这使得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时代的城市问题不断出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和社区事务的诉求更加强烈。城市规划开始由物质形态设计向公共政策转型,由以专业规划为主导向不同利益主体沟通协商的公众参与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规划参与”和“社区规划”的概念开始兴起,作为社会发展及治理的要求和产物,这一方面带有强烈的内生动力,即社区治理诉求;另一方面也承载了对空间资源分配话语权的反思。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也都先后开展社区规划试点,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许多地区仍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精英推动空间改造技术路线,虽然给居民生活和社区面貌带来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自上而下的单向推进模式,也产生了社区能动性缺失、居民融入感低、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
而玉林街道开展的社区规划师活动,除了空间品质的改善外,更加关注居民参与规划的过程。此次社区规划师训练营,就是让专业的规划师团队走进社区,与本地居民规划师一起,从居民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社区生活、社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行为模式,发现当前社区空间中不方便、不人性化的地方,由专业规划师、居民规划师和相关居民代表共同协商,作出设计方案,并推进实施,达到辖区居住环境、就业环境、商业环境、文化环境的四个全面提升,实现规划激活社区治理、更新照亮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互联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市委和武侯区委也提出了推进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要求,社区规划核心议题从“物质性”向“社会性”转变:从政府主导并关注物质环境建设,向强调社会多元参与的社区发展治理转变。
此次玉林街道的社区规划师活动,本质是一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实践,其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两个连接”,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建立“人与空间”的连接,通过社区规划师活动,让居民与专业规划师共享社区空间规划设计的权力,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社区的空间进行规划安排,并推动实施,最终社区微更新的每一个设计,都体现了居民的意志,
实现居民从规划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二是建立“人与人”的连接,通过社区规划师活动,以改善社区空间为议题,将居民凝聚在一起,通过参与规划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讨论、协商,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套居民共同处理问题、创造公共福祉的行为机制,建立起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紧密的社会联系,从而激发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把社区建设成为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绿色生态、舒心美好的家园。